曆史之父希羅多德曾記載了這樣一句話:“誰要是占有蘇薩(Susa)的財富,誰就可以和宙斯鬥富。公元前6世紀末至5世紀初,大流士一世下令在古城蘇薩(今伊朗境內)附近建造宮殿。


法國巴黎羅浮宮鎮館寶物漢摩拉比法典石雕,法典原文刻在一座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出土於蘇薩;舊約中的先知但以理的陵寢,至今仍是人們求得心靈安慰的處所;以高明的數學運算技術完成建築結構的恰高占比爾神殿,是世上保護最好的埃蘭神殿。


 


法國巴黎羅浮宮鎮館寶物漢摩拉比法典石雕,出土之處伊朗的蘇薩古城,蘇薩(英語作Susa,波斯語作شوش、)


1901年,法國考古隊在伊朗西南部蘇薩古城,發現了已斷成三塊、刻在黑色玄武岩上的漢摩拉比法典,根據研究其存在時間大約在西元前1760至1755之間,由古巴比倫第六任國王─漢摩拉比王頒布,為的是在統一美索不達米亞後,能使法律一致,以鞏固王國實力,穩定秩序。


 


石碑上部的浮雕是太陽神沙瑪什向漢摩拉比王授予象徵權力的標幟,藉此強調王權來自於神授;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結語三部份組成,全文用楔形文字銘刻,共282條文,包括訴訟手續、婚姻、遺產繼承、租佃與債權等。法典中禁止誣告、採用「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嚴刑酷律,在婚姻法則是確立基本的男女平等,不過由於法典中將奴隸視之為奴隸主的私產,因此仍缺乏「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漢摩拉比法典並非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法典,但卻是最完整的一部,作為一部公開的成文法,它確實達到了漢摩拉比企圖建立法律「普遍接受」、「具有永久性」的目的,該石柱現存於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伊朗蘇薩古城推薦理由:巴比倫文化珍貴遺產:蘇薩古城遺址是漢摩拉比法典石雕出土之處,遺址在市中心旁的臺地上。薩珊王朝時由此城到伊斯坦堡的絲路貿易非常發達,稱「黃金之路」,但蘇薩也經歷多次的毀損,包括亞述巴尼拔在西元前六四七年的那一次徹底的破壞;不過此城也被埃蘭和波斯帝國的君主們反覆地重建,直到十三世紀,在它存在了五千多年之後,才被蒙古人毀滅。現今的蘇薩外觀是個密布黃色土磚屋舍的小鎮,蘇薩古城的挖掘,雖有發現埃蘭王國的遺跡,還包括著名的漢摩拉比法典石雕,但因其文化層遭到破壞,所以目前較完整的考古成果是大流士一世所建的宮廷。


 


據他的詔令(以古波斯文、埃蘭文、巴比倫的阿卡德文三種文字寫成,幾乎所有阿契美尼王朝的銘文都是這種寫法)中提到,建材來自十五個地區,參與的工匠至少來自六個民族,而以巴比倫為主;其中覲見大殿(Apadana)面積約一萬多平方公尺,設計與波斯波裏斯的幾乎完全相同,但採用的建材則有土磚、石、木等;宮廷的牆面上有上釉磁磚的壁畫裝飾,壁畫是整列的弓箭手,這些磁磚壁畫目前珍藏在羅浮宮。


 


在古城的現場只看到格局方正的牆基和石柱底座,連石塊都很少,原來殘存的磚石,被十九世紀的法國考古隊拿去建了一座防禦性城堡且作為工作房,稱為Shush城堡。


Shush城堡矗立在遺址旁邊的另一塊臺地上,從蘇薩城任何方位抬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乍看還以為是中古世紀城堡遺址。虔誠默禱  先知但以理受景仰:但以理是舊約中的先知,西元前六世紀曾當君王的宰相,權高望重。其因故被罰關入獅籠中,卻未受傷害,他的墓就在蘇薩城,至今仍是人們朝拜的地點。導遊說蘇薩城目前尚有猶太人社區,這些猶太居民為二六○○年前被擄的「巴比倫之囚」的後裔,但以理是在西元前六○五年被擄去巴比倫,因學問與解夢能力受到巴比倫王特別的眷顧與賞識,擢升至權傾一時的大臣。直到巴比倫滅亡後,又被波斯王所重用,前後共七十五年。


 


但以理陵寢就如同伊朗其他地區先知們的陵寢中一般,受到當地人們的景仰,在假日或在紀念先知、先烈日中,民眾均會到此,以虔誠心唱頌經文,默禱與撫摸先知們陵寢的棺木,藉以得到心靈的安慰。經過Iwan式門廊後,正方形庭院中有水池,二旁是拱門迴廊,但聖所上方並非圓拱屋頂,而是像霜淇淋那樣的白色尖塔狀,這在別處從沒見到過。聖所中央是但以理的石棺,參觀者需脫鞋罩袍入內,室內三角拱頂的部分貼滿閃亮的鏡子,信徒在鋪著地毯寬敞的地上或坐或站的禱告著,不少人手上拿著經書在角落閱讀著,他們表情肅穆,態度虔敬,外面喧嚷似乎影響不到他們。


 


距離蘇薩四十公裏處的恰高占比爾(Chogha Zanbil Ziggurat)神殿。恰高占比爾建於西元前一二五○年的埃蘭時期,是君王Untash Gal獻給埃蘭神因蘇斯納克(Inshushinak)的。恰高占比爾,是世上保護最好的埃蘭神殿,以高明的數學運算技術完成建築結構。此遺跡於一九七九年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遺址由三面巨大的同心高牆包圍,層疊建築,目前留下的建築是亞述巴尼拔人入侵後所留下的,當時神殿尚未完成,因此,從入口處望過去,仍可看見數以千計未使用的磚塊殘留遺址內。神殿全部由磚塊築成,包括內部的生磚(由陽光曬乾)及外部的火磚(窯燒磚),目前僅存三層方形平臺構造,高二十五公尺左右,平臺上有神廟,高五○公尺,平臺層層縮小,呈階梯金字塔狀,四邊的中央位置有階梯通往最高層,底層的邊長約有二○○公尺左右。在西面圍牆與神殿之間的庭院有當年圓形的祭壇,埃蘭人以動物祭神,在神殿的遺蹟中出土許多泥文簡以及人物和動物的塑像,而牆上的磚有些也刻著古埃蘭楔形文字,神殿的北端空地上有許多隔間的遺跡,應是當年祭司或皇族的休息室和祈禱室。昔日的濾水系統:河水引入蓄水池,經細縫再進入地下管道,水道做了許多彎曲,使泥沙自然沉澱後,水才進入正式的供水管路。


 


從首都德黑蘭往西南方向來到了哈瑪丹市。雪山環繞的哈瑪丹城,殘雪未消,空氣冷冽清新,令人精神一振。斑剝的石雕表面訴說時間的滄桑,當安息王朝已沒入歷史洪流中,石獅仍默默地立著。繞過橢圓形的伊馬目廣場,我們來到以斯帖墓室,聖經中的「以斯帖記」,敘述猶太人的以斯帖(Ester或Esther),隱藏其出身進入薛西斯(Xerxes)的後宮,成為他寵愛的妻子之一,後因她的影響使猶太人躲掉一場大災難。以斯帖墓在此已二五○○年,外觀為三層高類似薩珊王朝的熟磚結構建築,在伊兒汗國時期曾經整修過,在四邊形聖所上方有長直筒的圓頂,現址一直沒有變過,入內須經一石門開啟,要彎身才可進入,最讓人意外的是還有守墓人,盡忠職守。


 


守墓人自稱是拉比,在此區住的祖先可上溯至二五○○年前,讓人不知是要相信還是訝異,目前哈馬丹僅存十個猶太教家庭,到這一代的他們已不懂希伯來文了,「以斯帖記」是猶太經典中重要敘述的一章,猶太人每年均會紀念普珥節(Purim抽籤,原來是哈曼用抽籤決定一個日子要消滅猶太人)來緬懷拯救民族的英雌人物-以斯帖皇後,現在以斯帖長眠於此,守墓人代代相隨,一九七九年之後,何梅尼拿回政權,大部分在伊朗的猶太人陸續離開,不管在伊朗已經住了幾代,哈馬丹的猶太人現在只有十戶,以斯帖墓卻一直是猶太人聚會所,政治局勢的演變,在伊朗的猶太人處境將會愈來愈困苦,但在守墓人的眼中,看到猶太人的堅持。薛西斯王與300壯士:聖經中的「以斯帖記」共十章,敘述猶太女子哈大沙(Hadassah)後來改名以斯帖奉召進宮而被亞哈隨魯王選中,波斯王即是薛西斯王,溫泉關抗敵事件記載在西元前480年,亦是希臘史詩的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