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不僅風景秀麗,而且人文薈萃,很多蜚聲海內外的名人大家、文人墨客在這裏生活、定居,雖然現在他們已遠去,但是這裏還留有他們的痕跡,這裏還有他們的故事在流傳。


 


所以,如果你也來到了這裏,不妨放慢腳步,讓我們一起去傾聽那些年故宮博物院那些事..... 臺北故宮博物院,號稱世界第4大博物館,搜藏上萬件寶物。故宮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是許多觀光客必看珍品。. 


 


臺北故宮博物館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新館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曆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臺北故宮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琅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


 


青銅器展品多樣,其中較著名的有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書畫藏品共計約有9120件,以元朝作為劃分點,著名的展品包含郭熙《早春圖》、範寬《溪山行旅圖》以及蘇軾《寒食帖》等;陶器展品以宋代五大名窯瓷器、明代官窯瓷器和清宮舊藏瓷器為大宗,著名的康雍乾三朝琺琅彩瓷器即為代表;圖書典籍部分以宋朝、元朝和明朝的版本較多且完整度高,如文淵閣《四庫全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宛委別藏》等,都是展品特色所在;工藝是故宮博物院的最大特色,包括著名的翠玉白菜、肉形石等共有約11445件玉器,另外還有漆器、玻璃、金銀器、和筆墨紙硯等共7605件藏品;宮廷類文物則包含薩滿教與藏傳佛教的法器、祭器在內,是充滿宗教色彩的展品。


 


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導遊:臺北故宮博物院占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牆,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分為四層,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層是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第二層是展覽書畫、銅器、瓷器、侯家莊墓園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層陳列書畫、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碑帖、織繡等;第四層為各種專題特展。在第三層後面建有一座26米長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距離地面50米,內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長180米,高、寬均為3.6米,分隔成許多小庫房,中間為通道,分類收藏著各種文物。


 


館外景點至善園位於故宮左側,於1984年落成完工,園區內以中國傳統園林的概念為主要設計方向,小橋流水、靈沼曲徑是相當優雅的園區。至德園位於故宮右側,是一座開放性園區,入口處是一個別致的古典圓拱門,入園後的園林景觀令人身心愉快。張大千紀念館原稱摩耶精舍,整體建築為張大千先生親自設計,以保留故居、重現張大千先生的生活起居環境為主,並且展示照片及各種奇石盆栽等。


 


紀錄片《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共12集,追溯了文物遷臺曆史和臺北故宮現狀,並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珍玩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一一進行介紹。從2006年起,《臺北故宮》攝制組兩年中四次赴臺采訪,采訪對象達60多人,非常難得采訪到了當年親曆文物遷臺的三位老人:高仁俊、索予明和昌彼得,從中獲得了大量文物遷臺過程的細節。因為種種原因,《臺北故宮》劇組最終沒能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拍攝,但這並沒影響這部片子的思想性和深刻性。12集集名稱:一《國寶遷臺》、二《北溝煙雨》、三《青銅記憶》、四《釉彩千年》、五《瓷中繁花》、六《玉潤華光》、七《巧奪天工》、八《翰墨風雅·上》、九《翰墨風雅·下》、十《雲山深處》、十一《傳世珍籍》、十二《承古開今》


 


離開之前,記得前往1樓多寶格禮品部買伴手禮,唐代仕女造型的妃妃杯、翠玉白菜鑰匙圈等等,皆深受遊客青睞。


對文物饒有興趣的朋友,在故宮博物院周圍很可能會大掏腰包。首先在博物院裏可以買一本故宮展品介紹冊,然後在地下紀念品超市,還能買到一堆與臺北故宮有關的精致紀念品。其中,推薦購買有翠玉白菜圖的鏡子,380元新臺幣,帶回來送女生最合適不過。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8:30-18:30 夜間開放時段:每周六18:30-20:30,夜間開放時段免費參觀


地址:至善路2段221號


交通:捷運淡水線士林站1號出口,轉乘公車紅30、255、304、815(三重-故宮博物院)、小18 、小19 至故宮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