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40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更是每十人就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醫師呼籲,糖尿病本身雖不足致死,但其併發症,如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等,卻都名列國人十大死亡主因。


認識篇


 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糖的成分出現在尿中,由於尿中有糖便稱之為糖尿病。然而尿糖只是糖尿病的一個症狀,其成因是因為體內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分泌正常但功能不佳的情況下,使血糖無法被正常利用,所引發的疾病。


 在正常情況下,胰島素可幫助人體細胞快速由血液中吸收葡萄糖,並儲存於肝臟,以降低血液中的糖分。當人體缺乏胰島素時,在血液中的糖分便不能被細胞充分利用和儲存。此時無法被正常利用的糖分,一部分充斥在血液中,另一部分則隨著循環系統到達腎臟,並隨著尿液排出體外,這就是俗稱的糖尿。


症狀及成因


 臨床科學早已表明,糖尿病是因遺傳基因決定的,但肥胖、飲食不當、缺乏運動及感染、妊娠、壓力等因素都是誘因。


 早期糖尿病尚無症狀,常在健康檢查或因其他併發症就診檢查時而發現,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程度不一的代謝紊亂,其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意思是指吃多、尿多、喝多、體重減少。糖尿病症狀的發生原因如下──


多吃
由於大量的葡萄糖不能充分被利用,而由尿排出體外,容易出現嚴重的飢餓感,因此不斷想吃東西。


多尿
由於尿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使尿的滲透壓增高,腎小管的回收功能減少,所以尿量增加,尤其夜間常須起床如廁。


多喝
由於水分大量由尿排出,造成脫水現象,所以病人常因口乾舌燥,而不斷想喝水。


體重減少
當人體因糖代謝失調而熱量攝取不足時,就會開始消耗原本貯存在身體的葡萄糖、蛋白質、脂肪,以彌補熱量的不足,所以病人會慢慢體重下降。


 此外,幼年型糖尿病患,還可能影響生長發育,而顯得體型特別瘦小。


危害篇


 長期血糖控制不當,容易引起許多併發症,在國人十大死因當中,有半數死因與糖尿病有關。糖尿病併發症分急性與慢性兩種,以下是四種易引發急性併發症的情況,請小心防範──


當血糖過高時,易導致急性酮酸中毒、高血糖滲透壓非酮性昏迷;前者常發生在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而後者則常發生在非胰島素依賴型患者。


藥物調節不當使血糖過低時,會出現心跳加速、頭暈、盜汗、全身無力、發抖等急性低血糖現象,也會導致昏迷。


不知罹患糖尿病而受傷、感染、開刀時,均會使病患急性昏迷,搶救不當可能導致死亡。


糖尿病患的抵抗力會降低,以致易受細菌感染,而引發尿道炎、腎盂炎、肺炎、肺結核、菌血症等急性併發症。


 不但急性糖尿病併發症可怕,慢性糖尿病併發症,對人體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常見的慢性併發症有兩大類,一類是非糖尿病特異性病變,也就是一般人也可能罹患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白內障、關節炎等,只是糖尿病患的發病率高,且病情的發展,較一般人迅速。


 另一類是以下糖尿病必經的特殊病變──


視網膜病變
罹病初期,在患者眼底可發現血管瘤;到了二期,眼底動脈可能出現阻塞,並有滲出物;最後視力將逐漸模糊,而導致失明。


腎臟病變
腎臟中有許多腎小球,它們具有過濾的功能;糖尿病患者會隨病情發展,導致腎小球硬化,使過濾功能逐漸衰退,而產生尿毒症。


心血管病變
糖尿病患者易因血管硬化或高血壓而導致中風;也易因冠狀動脈阻塞而引起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更易因下肢血管硬化或阻塞,而引發壞疽。


神經系統病變
最先出現末梢神經病變,如腳趾發麻、有針刺、蟲咬或燒痛感;慢慢手部、全身,都會有這種感覺。


皮膚病變
糖尿病會使人的防禦功能降低,使細菌易在人體皮膚滋生,一旦皮膚有傷口,將很不易癒合,尤其是腳部;而且也容易出現皮膚搔癢、肛門搔癢,女性外陰潰瘍等現象。


 此外,糖尿病患還會併發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會加速骨質流失;還會出現膀胱無力、尿失禁、腹脹、便祕、腹瀉、陽萎等現象,而影響生活。


診治篇


 罹患糖尿病雖然不至於很快就致命,但卻會影響生活品質,減短壽命,所以民眾還是應確實做好血糖尿糖檢查,把血糖控制在標準範圍內,以免在不知不覺中罹患了糖尿病。已經罹患時,更應確實謹遵醫師的吩咐,做好治療與防止快速惡化的護理,以提昇生命品質。


如何診斷


 醫師表示,當患者已出現糖尿病典型症狀,且飯後兩小時測得全血血糖值大於180毫克,或血漿血糖值大於200毫克;或飯前空腹全血血糖值超過120毫克,或血漿血糖濃度高於126毫克,以上連續測試兩次,血糖值維持不變,就表示可能已經得了糖尿病。


 此外,由於糖會從尿中被排泄出來,所以尿中糖的測定,也是判斷糖尿病的依據之一。


治療方式


 如確定已罹患糖尿病,就需立即在醫師指示下,接受藥物治療。日前藥物治療方面,分以下兩種方式──


口服降血糖劑
常見的有磺胺尿素類和雙 類兩種;前者可刺激胰臟B細胞,分泌胰島素,同時增強胰島素的作用,藉此改善新陳代謝;後者可阻斷小腸吸收葡萄糖,並抑制肝臟製造葡萄糖,幫助肌肉無氧代謝葡萄糖。


注射胰島素
分短效、中效和長效三種,其種類分別是豬、牛及人的胰島素。注射時須依照醫師所指示的種類、劑量及時間:幼年型糖尿病患須終生依賴胰島素注射。


 除了確實做好藥物治療之外,病患的心理建設也非常重要。因為糖尿病無法根治,是一種伴隨終身的慢性疾病,必須長期抗戰。所以,醫師提醒家有糖尿病患的人,應確實幫助病患進行飲食控制、常規運動和按時服藥或注射,並多給予鼓勵和安慰,以免影響病人治療的意願。


類型及致病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糖尿病約可分為以下六型──


胰島素依賴型 又稱第一型或幼年型糖尿病,發病年齡通常在20歲以前,也有剛出生的嬰兒,就已罹患此症。此型患者多為無法分泌胰島素所致,急性發作時,須及時注射胰島素,否則將因急性酮酸中毒與低血糖而昏迷。
致病原因
 主要是遺傳到特殊體質,繼而感染到腮腺炎病毒、克沙奇病毒、德國麻疹病毒,而併發胰臟炎,使製造胰島素的細胞破壞而死亡所致。


非胰島素依賴型又稱第二型或成年型糖尿病,好發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其發病過程緩慢,病情緩和,但若控制不當,最後將因併發許多疾病而死亡。
致病原因
 遺傳是主因;醫學研究指出,雙親中若有一人是非胰島素依賴型患者,則其子女的罹病率為20%,若雙親皆為此型患者,則子女罹患率可高達70%左右。此外,肥胖、飲食不當、缺乏運動、病毒感染、藥物使用不當,也都是致病原因。


繼發性糖尿病
 非先天性,發病年齡也不一定。
致病原因
 可能是後天的胰臟疾病或其他內分泌失常所引起;也可能是因藥物、毒品或胰島素結構和功能不佳所致。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發生糖尿病或糖耐量減低的婦女,糖尿病婦女懷孕不列入此型。致病原因 由於胎盤分泌生長激素過多所致。


營養不良型糖尿病
 目前已不多見。


糖耐量異常型糖尿病
 目前醫界視此型為糖尿病發展過程之一,已不獨立列為一型。


飲食控制


 糖尿病無法根治,是一種終身型的慢性疾病,一旦罹患便必須與其長期抗戰,而最基本、最重要的作戰方式,就是在醫師與營養師的指導下,實行嚴格的飲食控制計劃。


糖尿病患如何執行飲食控制?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最重要就是要認清食物種類,且每餐依計劃定時、定量,不可隨意增減;下列數項是基本原則──


忌油炸、油煎食物
少吃動物性的油或皮;少吃花生、瓜子、腰果、松子、核桃等脂肪熱量含量高的食物;烹調時宜清蒸、水煮、涼拌或滷、燉、紅燒,少用炒、炸、煎等方式。


忌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內臟、腦、蟹黃、蝦卵、魚卵、蛋黃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應儘量少吃。


忌喝濃湯
由大量麵粉、奶油炒成麵糊再加水而成的濃湯,不宜食用。但清湯或去油的肉湯則可適量食用,苟芡類的食物或湯也應禁止。


忌高糖分食物
任何加糖的食物或飲料,皆應拒絕;甚至糖分較高的水果,也應限量食用。但胰島素依賴型的糖尿病患者,則須隨時準備方糖或含糖飲料,以便出現頭暈、冒冷汗、發抖或臉色發白等低血糖症狀時,可立刻取用。


忌高澱粉食物
甘薯、馬鈴薯、芋頭、玉米、菱角、栗子、毛豆及各種豆類皆屬高澱粉類食物,不可任意食用,吃了這類食物,飯量就必須減少。


忌吃任何點心
蟹殼黃、燒賣、壽司、蘿蔔糕、咖哩餃、雞捲或果凍、布丁、蛋糕、酥皮類西點、罐頭水果、派、比薩、聖代等中西式點心,皆不可任意食用;若真想食用時,須先向營養師諮詢。


忌用調味料
花生粉、XO醬、沙茶醬、芝麻醬、沙拉醬::等有熱量的調味料,應禁用。而醬油、鹽、蕃茄醬等太鹹的調味料,也應少用,以減少併發心血管、腎臟等方面的疾病。


 此外,可多吃蒟蒻、葉菜類蔬菜及較不甜的水果,以增加飽足感,並維持大便通暢。


 營養師表示,大多數糖尿病患罹病初期,都會覺得飲食大受限制,而無法認真執行飲食計劃,因此加速病情的進展,這是很可惜、很遺憾的事。建議糖尿病患在飲食上應多方學習,且多與營養師配合;若能確實執行飲食計劃,再加上適當的運動及生活保健,相信對病情控制是很有幫助的。


運動與生活護理


 糖尿病患除必須接受適當治療、按時服藥和實行飲食控制之外,適當的運動也是控制病情的方式之一。而留意平時的生活護理,則是避兔其慢性併發症惡化,最重要的一環。


運動篇


 運動對糖尿病患的病情控制,的確很有益處,醫師表示,若持續每週運動三次,且每次10至20分鐘以上,可以對身體產生以下的幫助──


加強胰島素的利用
運動可增加人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加強身體對胰島素的利用。注射胰島素的部位若有適度運動,也可促進其血液循環,加速對胰島素的吸收、利用。


促進葡萄糖的利用
長期運動可使體內肝醣含量較多,不易發生低血糖,也可改變血中葡萄糖濃度,使血糖降低,如此便可減少降血糖藥的劑量。


預防併發症
運動可以增強心能,也可以預防動脈硬化、心肺腎病變等併發症提 早產生。


維持健康的體能
運動可增強肌耐力、身體柔軟度,減少脂肪,加強骨骼硬度,維持理想體重,有助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減輕焦慮心情
運動有助病患穩定情緒、減少憂慮;一方面也可藉由運動擴展人際關係,提昇生活品質。


可選哪些運動頂目


 糖尿病患在運動時,不可過於激烈,應選擇非接觸性、非攻擊性、非競賽性的運動項目,尤其是可以動到下肢大肌肉的運動,如散步、游泳、慢跑、踩腳踏車等最佳。此外,跳土風舞、打太極拳、溜冰、打網球、有氧舞蹈、爬山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醫師表示,運動必須有計劃地持續進行,每週至少三次以上,且每次須先做暖身運動5至10分鐘,而每次運動的時間至少應在10至20分鐘以上。


運動前後須注意事項


運動之前,應先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血糖太高或太低時,都不宜運動。


原本血糖控制極佳者,運動時可先將藥量減少20至30%,以免引起低血糖;若減量後,運動完血糖仍低於標準,則可再減量。


運動的時間應避免選在服藥後,藥物作用的高峰期,以免低血糖。


空腹太久,不可進行太長或太久的運動。


注射胰島素者,儘量不要在黃昏或夜間做激烈運動,以免睡覺後發生低血糖。


已併發眼睛病變、腎病變、下肢循環不良、末梢神經病變或運動時出現胸痛、喘不過氣等現象,不宜做運動。


運動時要有人做伴,並隨身攜帶方糖、巧克力或甜的果汁。


運動時必須穿上非常舒適、合腳的鞋、襪,以免影響腳部的血液循環。


生活護理篇


 糖尿病患的日常生活護理,對病情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所以平時應多留意以下生活細節:


當病患口腔發膿瘍或牙周病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平時則應多留意口腔的衛生。若須拔牙或進行牙科治療時,須先進食,並檢測血糖,以免治療後暫時不能進食,而造成低血糖。


每天應檢視足部一次,一旦有傷口,須及時治療,否則可能導致壞疽而截肢。


應隨身攜帶一張自製的病歷表,寫上姓名、地址、病情摘要、服用或注射的藥物劑量及醫師、醫院或家人的連絡電話。


避免喝酒,因為酒精會影響降血糖藥的藥效,空腹時喝酒,會使血糖急劇下降。而啤酒、甜酒、水果洒等酒精含量不高但熱量太高的洒,也不宜飲用。


避免抽菸,抽菸會使呼吸及循環系統變差,提高罹患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的機會。


皮膚癢時,切勿任意搔抓;洗澡宜用中性肥皂;皮膚太乾時,要擦乳液或凡士林保護,以免皺裂時,傷口不易好。


看各科醫師之前,皆須先告知自己是糖尿病患。


自我檢測


○ 1.


血親中有人罹患糖尿病。


○ 2.


喉嚨異常乾燥,不斷大量喝水。


○ 3.


胃口好,食量大。


○ 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