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做人與理性做人
   劉墉 先生說:只有誠誠懇懇地做事,實實在在地研究,不自欺、不欺人,才能成為偉大的科學家。事實上,我們都可以快樂,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
  有人說,做人感性好。這樣你才會有魅力,才會開心快樂,才會拋棄世間所有凡塵雜念,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一切隨緣,一切順其自然,不會那麼多煩惱,努力地適應社會,而不是改造世界。人之所以稱為最高級的動物,就是因為有感情。如果為人做到不感情用事,對待所有的人都理智的權衡利弊得失,就會漸漸失去親情,友情和愛情,即使事業非常成功,他的人生也是蒼白的。
  也有人說,理性做人好。這樣你才會成熟,才不會犯錯誤,才能科學正確地作決定,才會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結果。衝動每個人都會,機會也很大,但理性與冷靜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所以更加難得。
  其實,理性的思考是做人的關鍵,而人類獨特的感性,則是能起到非常大的輔助作用。對於情緒的把握,對於目標的追求,對於品質的塑造以及對於喜好的滿足,如果能夠利用好積極的、促進的一面,那麼,做人不可能不成功的。
  所以,怎樣做好你自己,活出你自己,體現出你存在的價值,才是我們做人的動力。
  
永保一顆平常心
  平常心也是心平常,讓你的心總保持在平靜的狀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平常心,心平常》  前兩天讀了一個小故事,內容很短,但讀後挺有感觸。故事是這樣的:
  小豬問:媽媽幸福在哪里?
  媽媽說: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
  於是小豬開始用嘴咬它的尾巴。
  媽媽笑著說:只要你一直向前走,幸福就會一直跟著你的!
  現在的你,是不是也像那只小豬一樣,追著自己的尾巴呢?
  生活中,我們也應該相信:無論是逆境還是挫折,只要我們勇敢往前走,幸福的小尾巴就會一直跟著我們!那麼,問題又來了,幸福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就好像美是什麼一樣,沒有固定的說法。幸福只是一種感覺,你感覺自己有多幸福,你就有多幸福。然而現實生活中總有種種的不如意,會讓人覺得鬱悶,於是我們就離幸福越來越遠。
  現在想想,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平常心來看待事物呢?如果你擁有一顆平常心,做個平常人,做到心平常,幸福也會一直跟著你的。
  平常心的對手
  人生在世,誰都會遇到無數的困難、壓力、挫折,正所謂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在人生的旅途上,並非都是鮮花坦途,而要常常與不如意之事結伴而行。如何保持一顆平常心,如何使自己達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態更加平穩,這是需要磨練的。
  佛家說:有求皆苦;儒家說:無欲則剛;道家說:清心寡欲方得道;現代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 劉墉 先生說:平常心就像那三個字,是平常有心平常的心情。我們說:永保平常心才是真。
  當每個人幾乎都是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不斷地與周圍人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一旦自己在比較中處於劣勢,心理就會產生不平衡感,壓力也就陡然而生。於是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來達成一個又一個欲望。當然,這種追求上進的精神我們提倡,但這種精神要有個度。
  欲望是永無止境的,我們不可能實現所有的願望,這時我們就得學會放棄,進而擺脫失望後的心理不平衡,避免壓力讓我們受到傷害。因為心理平衡了,生理才會平衡;生理平衡了,人體的各個系統才會處於最佳的協調狀態;系統處於最佳狀態了,健康與活力就會自然煥發。  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是人生智慧的提煉,是人生嚴肅的態度,它能幫你成為精神的富翁,自由的主人。 劉墉 先生告訴我們:愈是將要面對不平常的情況,你愈應該早早安排,把那不平常的負擔,用前面充裕的時間去分散。  只要有顆平常的心,就能慎物結緣,自甘平淡,面對外界的各種變化,你能不驚不懼,不慍不怒,不急不躁。面對物質的引誘,心不動,手不癢。它能使你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沒有功名利祿的拖累,沒有小肚雞腸的煩惱。白天知足常樂,夜晚睡覺安寧,走路感覺踏實,說話腰杆也硬。
何謂平常心  如果按照中國古文化的軌跡去追尋,並上升至儒道文化的層次上解釋,便有些玄奧。其實,所謂平常心,不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周圍事情的一種心態。  一是尊重規律和規則,尊重客觀現實,不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漢朝典籍《淮南子》裏有一個故事是說:  一個大力士,很用力地拉著牛尾巴,想把牛牽走,但是即使他拉斷了牛尾巴,也不可能牽走它。相反,一個力氣不如大力士的十歲牧童,僅僅用桑條穿著牛鼻子輕輕地一拉,卻能牽著它走。  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無論做什麼事,我們一定要順著事物的本質規律去做,只要抓住了本質,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再難再複雜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二是既要積極主動,盡力而為,又要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從容淡定的自信心。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帶來的快樂,就會有足夠的力量承擔一旦到來的挫折和痛苦。  這樣看來,平常心應該是一種常態,是有一定修養後方可具有的,它屬於一種維繫終身的處世哲學。如孟子所說的: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佛教中認為,平常心即是清淨心。平常心為道,空空為道。這一觀點,最早是馬祖道一提出來的。空空:一空為一種物質,一種極微的物質,生命無限大的物質。一空為此物質所具有的特徵和特性,即: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空,生成萬物,決定萬物。萬物雖在相上不同,但是,在本質上卻是相同的。
  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顯現,當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遙遠的地方追尋。  《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首偈子,完好地表達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春天不一定處處是花,但要看有花的地方,孕育百花怒放的心境。秋天雖然蕭瑟,不妨培養如明月一般皎潔的胸懷,心中自然安閒。夏天即使什麼都不好,但是可以體會涼風的自在,心靜自然涼。冬天雖冷,晶瑩純潔的雪景卻值得欣賞,苦悶會變成愉快。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是說世間的事皆是閒事,沒有一樁是不得了的,沒有一樁值得煩心,煩心的事都是閒事。如果沒有閒事掛在心頭,就是過著人間賞心樂事的時光;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因此,往好處想,心境就會豁達,也就會自得其樂。
  無門禪師是個得道高僧,他認為人若是能夠拋開內心的煩惱,那麼心胸自然會寬廣起來,隨時都能欣賞美好風景。原詩常用來勸人放寬心懷,不要整天為瑣事牽掛,眼界一寬,萬事萬物也會變得美好起來。難就難在,若無閒事掛心頭不是口頭說說即得,而是必須痛下功夫,才能到達的境界。  說到底,平常心不過是無為、無爭、不貪、知足等等觀念的匯合而已。作為一種處世態度,亦可進一步解釋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愛之心……但是,無為並不等於提倡無所作為,無爭並不等於不同惡勢力抗爭。至於有些人所奉行的醉生夢死,更不能算為一種人生境界,正如有些人評論的:當他們到了純粹只顧自己醉生夢死的境界時,道德的評價就蒼白無力了。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簡單化,都是對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士兵突擊》裏吳哲經常說:平常心,平常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安慰別人或得到別人安慰的時候。可重要的是要學會自我安慰,這是一種心理防衛的方式。平常人、平常心、平常事,常念念這九個字,心情就會開朗許多。
   余秋雨 先生喻文化苦旅,可是人生並不全是苦旅,不要把境況看得那麼糟糕。習慣於自我懲罰、自我折磨的人,一般視野比較狹窄,思維比較封閉。他們的眼睛只是死死盯在自己遇到的困難、挫折和失敗上,結果把困境看得越來越死,以致被困境壓得抬不起頭來。
  但若與那些比自己困境更嚴重的人比較,你會不會一聲長歎何獨我哉?然後你再背上一遍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便會有冬天逝,春天到的感覺,就會抹去許多對人世的不平,對人生的哀怨。
不平常的平常心  工作學習過日子,不可能每一天都很快樂,但也不可能每一天都遇見倒楣,不可能事事順心,更不可能總是成功而沒有失敗。因此,失敗了不氣餒,成功了不驕傲,要善於向別人虛心學習,用平常心去面對就好!

  誠如書中所言:保持自我的真性,不陷於貪欲和爭鬥,對於一個悟得平常心的人來說,即是正確而明智的抉擇。平常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貴在守恆。   劉墉 先生說:平常心要以平常來準備,而非臨時抱佛腳。真正領悟平常心的意義,並以此為人生準則,從中獲取無限的歡樂與滿足,做一個永遠幸福的人,既需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又要有睿智的理性思考。如此說來,平常心的內涵博大精深,看似平常的平常心,其實並不平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