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把握好十個“度”



人生遊戲如走鋼絲繩,關鍵在把握好平衡的度,否則不是掉在左邊,就是掉在右邊,能走到終點的,都是適度平衡的優勝者。為官、經商、做事都是如此。


一、胸懷要大度。



大度能容人、團結人,心有多大,天有多大,心有多寬,路有多寬。人切勿小心眼嫉妒人,有多大胸懷做多大事。多交朋友才能成就大業。

二、說話要適度。



人生首先要管好自己的一張嘴,禍從口出,話多傷人。對孩子要以—表揚為主,對部下要以激勵為主,對社會要回報,對朋友要感恩,才能換得平安人生,這是最大的幸福。

三、工作要有力度。



工作要提倡吃苦、吃虧、吃硬,工作多投入,辦事講力度,推進求效率,抓而不緊等於不抓,工作要自我加壓,人有壓力才有動力,鑄造業績,成功人生!

四、事業有高度。



為人一世要有成就感。做事要有理想目標,有了高度才能為之奮鬥終身。勤業鑄政績,成就鑄輝煌,把口碑留給群眾,把名聲留給子女,把功績留給歷史,後人自有評說。

五、壽命有長度。



生命是由每分每秒的時間構成的。這個時間的長短決定壽命的高低。關鍵要活出品質來,時時都有好心情,年年才有好身體,平日注重生活保健,量變換質變,壽命有長度,才能飽覽享受人生。

六、讀書有厚度。



人生要多讀書多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學歷史能使人深沉,學哲學能使人聰明,學數學能使人嚴謹,學文學能使人浪漫,人的知識結構要博中有專,每個人的文化綜合素質是多年積累形成的,博覽群書,才能厚積薄發。

七、理論有深度。



一個人的理論功底決定他發展的空間,有思想的人工作才能潛質和後勁。理論有深度,看問題才能舉一反三,做決策才能遊刃有餘。社會上凡是能做大事的政治家、企業家首先必須是理論家,在紛亂繁雜的局勢中準確觀察動勢,預測走勢。更富有前瞻性,未雨綢繆,駕馭局面,獲得更大的成功率。

八、視野有寬度。



人看問題視野要寬,提倡多維視角看問題,才能全面而準確入木三分。人做事思路要廣,切勿“鑽牛角尖”,一條跑道跑到底,提倡有進有退,迂迴前進。視野越寬,道路越寬。要放開視野,多層次交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有人氣才能聚士氣、財氣,垂成功業!

九、辦事要有速度。



人生去掉少年和老年期,能真正幹事業的時間並不長。為此人要善抓機遇,放大效應,做事要講有速度,要效率。增加時間觀念,守時才能守信,守信才能做事、交友、成大業。

十、勞累勿過度。



人生無論做官做事都活得很累,都是勞其筋骨,透支身體的過程。要把握好生活和工作節奏,切勿過度勞神傷身體。長年過度勞累,會身心疲憊,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之中,最後積勞成疾。縮短壽命,為此人要學會減壓釋放,善於放棄、捨得和停止。有時工作上會做減法,生命才能做加法。這是人生的辯證法。






人生六個啟示



   機會,靠自己創造
     
   
有一種鳥能成功的飛越太平洋,靠的卻是一小截樹枝。它飛行時,把樹枝銜在嘴裡,累時,就把樹枝放在水?堙A站在上面休息。試想一下,如果他帶上鳥巢和足夠的食物,還能飛的動?飛的遠嗎?可見,成功不在與條件好壞,而在於對待機會的態度。弱者在優越的條件中錯失機會,強者卻在沒有條件中創造機會,就像飛越太平洋的小鳥,僅僅依靠一小截樹枝就能立足,飛翔,成就自己的事業。 

     
     
   目標,決定命運
     
 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有人做了一個實驗,把一隻跳騷放在廣口瓶中,用透明的蓋子蓋上。跳騷在瓶子裡不停的跳動,並撞到了蓋子。經過數次的撞蓋子後,跳騷不再跳到足以撞到蓋子的高度了。實驗人員拿掉蓋子,雖然跳騷繼續在跳,但不會跳出廣口瓶以外。因為跳騷已經調節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適應這種情況,不再改變。人也是一樣: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儘管許多人都明白自己該做些什麼,但是目標的局限性束縛了他的才能。還有就是安於現狀,缺少了奮鬥和進取的精神。      
     
     

   生活,是一隻杯子
     
 一位教授往一個空杯子裡填滿石塊後,又拿出一盒小鵝卵石倒進杯子,並輕輕晃動杯子,好讓小鵝卵石滾進石塊之間的空當,然後教授拿出一盒沙子倒進杯子,晃動杯子,使沙子填滿所有的縫隙,最後又倒進水,直到水滲透沙子溢出杯沿。做完這些,教授對學生們說道:“現在,我想讓大家把這個杯子理解為生活。裡面的石塊帶邊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比如說家庭。伴侶。健康。孩子等,所有這些對我們來說都至關重要,一旦失去將永遠無法彌補;鵝卵石代表生命中較為重要的東西,如工作。房子。車等;沙子代表生命中的日常瑣事,水帶邊煩惱。憂鬱。如果我們手先把水和沙子裝進杯子,那就沒有空間去裝石快和鵝卵石了。      

      
      
   工作,是一種態度
     
 多爾在試著解一道數學題之後,又試著解第2道數學題,經過幾天的推算,他終於解開了2道數學題。次日,多爾把作業交給了教授。週末早上,一陣敲門聲把多爾吵醒,敲門的竟然手教授。教授一見到他就喊道:“多爾,你解出來了!”多爾說:“是的,那不是我的作業嗎?“教授告訴他,這 2道數學題是數學界2道著名的難題,許多年來很多著名的數學家都未能解開它。可見,不局限自己,拋開內心的恐懼,以高度樂觀的態度,集中精力去迎接各種挑戰,那麼,每個人都能取得非凡的業績。          


            
   社交,成功的平臺
     
 有個男孩兒跟著媽媽到雜貨店去買東西,老闆看他很可愛,就打開一罐糖果,要他自己拿一把。但是男孩卻沒有拿,老闆就親自抓了一大把糖放進男孩的口袋中。回到家中,媽媽好奇的問男孩,為什麼自己不去抓糖果而要老闆抓呢?男孩說:“因為我的手比較小呀!而老闆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聰明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更難得的是,他也知道別人比自己強。當凡事不能只靠自己的力量,就要學會適時地依靠他人的力量來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中謙卑其實就是一種聰明。  
     
    
   
   減壓,快樂人生
     
 一隻小老鼠認為自己很渺小,總是自卑的羨慕別人。它看到放射著萬丈光芒的太陽,便由衷的讚美太陽的偉大,太陽說:“烏雲出來,你就看不見我了。”一會,烏雲出來遮住了太陽。小老鼠又讚美烏雲的偉大,烏雲說:“風一來你就明白誰最偉大了。”一陣狂風吹過,雲消霧散。小老鼠又情不自禁地讚美風的偉大,風卻說:“你看前面那堵牆,我都吹不過呀!”小老鼠爬到牆邊十分景仰的讚美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牆說:“你卻能站在我的肩頭,你自己才是最偉大的!“可見,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只要擺脫自卑和抑鬱,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對自己充滿自信,就能輕鬆的棉隊一切。個人看法:要想獲得財富和幸福,必須具備與之相應的個性因素。簡而言之,你希望生命中出現彩虹,就必須接受雨水的洗禮,你想獲得人生的金子,就必須淘盡生活中的沙爍。








億萬富爸爸林敏弘的子女理財教育



先教觀念方法 最後才給金錢




知名遺產稅專家林敏弘強調,
父母不要幫子女太多,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拼才懂珍惜。(攝影者.高國展)


 


一個擁有上億元身家的富爸爸,如何給予子女正確的金錢教育?是教他們早早學會買股票、基金、房地產的竅門嗎?



錯!勤實佳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林敏弘認為,「教子女理財,必須先給他們正確的觀念,再來培養他們方法與工具,最後才是給財富。」這位知名的遺產稅專家,過往十幾年來處理過眾多國內富豪家族遺產紛爭,他深深體會,工作太忙的富爸爸,為了疼愛孩子,給錢來彌補,是最容易的手段,卻也是傷害孩子最大的做法。


 


富豪家族為錢紛爭 全因教育失敗



以常見的家產紛爭為例,很多人習慣先把財產分給小孩,但林敏弘認為這樣的做法徹底錯誤,「子女們只會在拿到錢的那一次說聲謝謝,後面就沒了,下次要他們出錢請父母吃飯,便開始認為是自己的錢而斤斤計較,不會想錢是誰給的。」要不然,就是錢還沒拿到手,卻認為「家產早晚是我的」,已經開始任意揮霍。這些情況之所以出現,癥結都在於父母教育子女理財的做法不對。


 


因此,林敏弘堅持,子女教育一定要依循4做法,他自己就是這樣教導4名女兒。


 


目前除了老四還在讀高中外,其餘3名女兒個個經濟獨立,大女兒是律師、會計師「雙師」,二女兒是心理諮商師,三女兒則從事兒童成長遲緩評估,財富全靠自己努力,從來不靠富爸爸。林敏弘認為,只有經歷這樣的過程,以後財富交給她們會守住,也才會感恩父母。


 


林敏弘4個教育法如下:


 


徹底貫徹觀念》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林敏弘先給子女一個觀念:「想要什麼,得自己去拼。」理由很簡單:唯有自己辛苦過,努力得來的東西才懂得節省,不會養尊處優、有錢不亂花,經過這樣的洗禮,繼承財富時才能守住。



因此,林敏弘的4名女兒,唯一從上億身價父親手裡拿到錢的機會,就是結婚的時候,林敏弘會給20萬元紅包慶賀。除此之外,女兒們要買房、買車,都得靠自己,「我不會幫忙,幫忙會養成習慣。」


 


林敏弘貫徹得非常徹底,他曾將名下房子「賣」給女兒,女兒得向銀行貸款付錢,絕對不「給」。


 


老爸這麼摳,子女會因此埋怨嗎?林敏弘的大女兒林佳穎說:「我們有手有腳,有賺錢的能力,不靠爸爸一樣能經濟獨立。」她非常認同父親「不幫忙、自己拼」的觀念,因此即使挺著大肚子,依舊每天上法庭,努力工作。


 


訓練自主管理》從小學習記帳、比價



給了觀念之後,林敏弘開始訓練子女自己管理錢。第一步是先讓她們學習幫忙記帳,接下來再給零用錢,讓孩子自主管理。



林敏弘說,記帳才知道錢花到哪裡去。所以為了讓小孩學習管錢,他要求每個孩子從小學開始,每天都要幫忙家裡記帳,每筆錢用到哪裡去,都要清清楚楚。他笑著說,有一年帶女兒們到日本旅遊,結果她們到店家第一句話一定是用日文問:「是不是有收據?」


 


學會記帳後,接下來就要給孩子一筆錢自由運用。林敏弘解釋,理財就是以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率的運用,讓小孩在固定預算範圍內自由決定想買什麼,不同的排列組合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樣可以訓練孩子思考,也讓她們懂得珍惜資源。


 


林佳穎則補充指出,從她們念小學開始,爸爸就這樣做,遊戲規則是沒花完的錢可以留下,不夠時則得自己拿零用錢補買東西時,爸爸只在一旁擔任顧問角色,提醒注意實用性,對於買什麼絕不干涉。


 


但是,林敏弘同時也會教她們比價。譬如開學前,帶小孩去買文具,林敏弘常帶孩子在百貨公司文具區、街頭文具店等處逛逛,然後拿起一項物品要孩子看看標價,慢慢的,孩子便發現一樣的東西竟有不同價格,久而久之培養出比價的習慣,不會當冤大頭。


 


林佳穎說,最有趣的是,姊妹個性不同、買的東西也不一樣,讓她發現,原來同一筆錢可以有不同的運用法。林佳穎直說,這方法很不錯,以後也會這樣教小孩。


 


重視品格教養》不佔便宜,寧可人欠我



林敏弘非常重視品格教養,對於跟朋友的金錢往來,更是要求子女做到「寧可人家虧欠我,不要去虧欠人家。」



有件往事讓林佳穎至今印象深刻。小學時,有天林佳穎帶了一包王子麵回家,林敏弘一問之下知道是同學請的,當場勃然大怒:「你怎麼可以這樣占人家便宜?隨便讓人家請,就是佔便宜,非常不好。」隔天,林敏弘給林佳穎一些錢,去買東西回請同學。


 


提起這件陳年往事,林敏弘嚴肅的說「我覺得人要有骨氣,人必須靠自己。」所以,他不希望女兒接受同學招待、無故收到禮物。


 


多花時間陪伴》不用錢彌補,感情更深



財產真的都不留給孩子嗎?對大部分父母來說,很難做到,林敏弘也不例外。他當然也有接班計畫與財產規畫,只是他的錢絕對不會太早給小孩。子女理財教育是一件長期工程,絕非一蹴可幾,在孩子尚未學會管理金錢之前,就擁有一大筆錢,絕對不是好事,「細水長流,他們還會感激你。」他笑笑的說。


 


能做到不用錢來彌補孩子,父母的付出非常重要。相較於很多有錢父母花大錢請家教,林敏弘卻花很多時間,陪伴小孩度過成長過程裡的難關,「小孩成長時間有限,寧願事業少忙一點,也要多陪小孩。」


 


例如,當小孩念國中數學遇上瓶頸時,當時44歲、事業仍在衝刺的林敏弘,為了幫小孩突破學習障礙,先自己將數學讀完,融會貫通之後再轉化成生活化語言,利用下班時間教小孩,這樣的過程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為止,後來小孩順利考上台大。


 


甚至,當孩子參加好幾次律師考試都無法過關時,當時年紀超過50歲的林敏弘,還報名補習班,天天上課抄筆記、錄音,然後將筆記與錄音帶親自送到先去日本留學的大女兒手中。


 


對林敏弘來說,孩子真正需要的,大部分不是金錢,而是陪伴,然而富有家庭裡卻常常反其道而行,無怪乎富不過三代。


 


投資自己才是最大資產 勝過股票、基金



林敏弘的億萬身價來自投資房地產與股票,但是他強調,專業才是一輩子的資產,也是累積財富的武器。因此,他要求小孩一定要先投資自己,學好一身本領,無論女兒想念大學或更高學位,他都全力支持,所有費用都是由他負擔,因為「工作才是累積財富的基礎與來源」。 



讓別人快樂是一種慈悲;讓自己快樂是一種智慧






【簡報的技術】思考「自己和對方要什麼」,釐清簡報目的




流程1:確認目標、對象與時間


想做好一場簡報,事前準備工作絕不可少,務必先確認以下3個要素:目的、對象、時間。



上臺前多花點時間思考「自己要什麼」與「對方要什麼」,才能提升簡報內容一語中的機率。

仔細觀察,有些簡報之所以做得很差勁,往往不是因為簡報者的口才不好,或是提供的資料不夠豐富,而是簡報者事前並沒有認真思考過簡報的對象與目的,只是單純地把手邊資料丟出來,導致「簡報內容不符聽眾需求」。

日本簡報諮詢顧問天野暢子在著作《不必說話就贏的簡報術》中提及,想做好一場簡報,事前務必先確認以下3個要素:目的、對象、時間。

目的確認:
從期望結果出發,決定簡報內容



天野暢子指出,簡報目的就是「為對方說明自己所擁有的事物,促使對方做出行動與決定。」



簡單說就是,你希望聽眾在聽你做完簡報之後,帶著什麼樣的想法離開?例如基金說明會的目的可能是「顧客決定下單」;部門會議簡報的目的則可能是「主管對A議題做出決策」。由此可見,清楚掌握自己期待聽眾產生什麼樣的反應,將決定簡報的內容呈現。

只不過在實務上,「簡報本身」與「簡報目的」經常被混為一談。天野舉例,每當她詢問客戶希望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時,許多人都會回答,「我希望在○人面前,針對
主題發表□分鐘的簡報。」在她聽來,這只是著重於簡報的「發表」,完全忽略了簡報所欲達成的「結果」。

「一場簡報如果最後只得到一句『謝謝你精彩的說明』,是不具任何意義的,」天野強調。

想釐清簡報目的,《成功簡報》一書作者珍妮佛.羅騰多(Jennifer Rotondo)建議,可先自問「我為什麼要做這次簡報」,答案中必須包含兩個部分:

1.主題:簡報究竟是什麼?(What)必須釐清簡報的主題(包括範疇與深度),例如是建議重新編寫員工手冊,或是調整對於新產品負面報導的應對方法;也必須確認有哪些事物不應出現於簡報中,例如尚未定案的產品開發計畫,或預算規畫案。

2.原因:為什麼要做簡報?(Why)簡報者必須想清楚自己究竟期望做些什麼,是提供聽眾資訊、說服他們同意某事,或是激發他們採取某些行動?珍妮佛認為,簡報目的中的「原因」常常比「主題」更重要,也是避免簡報成為資料堆砌的關鍵。無法掌握簡報主軸,簡報架構便很容易失焦。

對象確認:
知道對方是誰,瞭解對方要什麼



對很多人來說,確認簡報的對象,似乎是多此一舉。問題是,「知道」並不等於「瞭解」,珍妮佛提醒,簡報者必須掌握「聽眾對你的簡報主題到底瞭解多少」,以及「他們又為什麼需要多知道一點」。

天野暢子也認為,簡報者如果不知道「對方對什麼事物有所期待」,就無法決定該採用何種說服方法,因為即使是傳達相同的內容,對像是商業人士或學生,用語就會有所差別;而同為商業人士,面對基層員工與高階主管時,簡報方式也大為不同。

因此,對象確認的第一步就是「瞭解聽眾特性」,包括簡報對象的人數、性別、年齡層、知識水準、職位,甚至是背後決策者的期望與嗜好等等,以便找出符合聽眾需求的簡報內容與風格。

第二步則是「理解對方需求」,揣測對方可能會考量的面向或重點,然後在簡報中加入足以說服對方的說明。

時間確認:
剩多少時間,決定簡報製作方式


「沒有確實掌握離截止交件還有多少時間,就無法決定簡報的製作方法,」天野暢子說明,只有半天準備時間的簡報檔案,和擁有一天、一周、一個月時間的簡報檔案,製作方法完全不同。道理很簡單。



如果交件時間是在數小時後,就只能套用舊資料、換掉專有名詞和日期,或每頁僅以一行文字說明訴求重點;擁有一天以上製作時間的簡報檔,則可在既有資料中加入其他數據,或重新繪製圖表;時間更長者,甚至可召集相關人員重新調查統計,製作全新的簡報檔。

所以就算對方只丟下一句「很急」或「盡快」,也務必要確認「到底是下午就要?明天才要?或是一周後再給也可以?」以免發生圖像完成,文字說明卻草草了事,或來不及準備佐證資料等情形。

事前準備工作的確實執行,是成功簡報的基石。上臺前多花點時間思考「自己要什麼」與「對方要什麼」,才能提升簡報內容一語中的機率,讓簡報發揮最大效力。





鍛鍊「預測力」5面向,碰到突發狀況也不怕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工作一大堆,卻不知從何處著手;或是,原以為事情會順利開展,卻突然陷入無法解決的麻煩



上述困擾,全是因為缺少「工作預測力」。《提升3倍效率的工作預測力》作者吉山勇樹提到,「工作預測力」指的是在進行任何一項工作之前,預先思考過所有可能會影響成敗的問題或困難,並提出解決辦法。假如事前未進行沙盤推演,最後極可能會以一連串的失敗收場。

想要成為「預測力達人」,吉山勇樹建議可從:風險管理能力、想像力、溝通力、覺察力、持續力這5個方向開始進行鍛鍊。

1.鍛鍊「風險管理力」,臨機應變



首先,經常將自己所能想到在工作可能會出現的意外狀況(無論發生機率多麼微小),全都記在紙上。



接下來,針對條列出的每一個可能發生的突發事項,思考「如何避免意外發生」「若意外真的發生,該如何解決」的應變方法。

最後則是確認「開始行動的時間點」,也就是執行方案的「引爆點」。設定引爆點好處在於,能夠清楚讓每個人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靜觀其變,什麼時候又該採取動作,以免真碰到問題時,卻無法掌握停損的時機。

2.鍛鍊「想像力」,創造更多選項



著手開始做事之前,應先針對工作內容「擴大發想」,想像該項工作是由哪些細節組合而成,或是設想還可以利用哪些方式完成工作。其次,將自己接下來的行動「影像化」,藉由具體的畫面,慢慢釐清腦中模糊不清的想法,有助於之後實際行動更為簡潔順暢。

吉山勇樹建議,進行發想時,首先應重視「量」,任憑想像力不斷奔馳,不需要限定品質與方向。



書仲介紹了4個發想法,可幫助工作者快速掌握創意思考的方法。

(1)垂直式思考:以既有概念做為出發點,深入挖掘其他想法;
(2)水平式思考:打破原有框架,從不同角度剖析及組合不同的概念;
(3)矩陣式思考:畫下一個或多個九宮格矩陣,將主要概念擺進正中間的格子裡,向外幅射思考,讓發想變多變廣;
(4)聯結式思考:從某一個行動開始,一個串著一個不斷地聯想,最後每項工作都會連結起來,便能掌握事情的順序和邏輯。

3.鍛鍊「溝通力」,傳達正確訊息



在工作場合上,時常會碰到讓人啼笑皆非的「傳話遊戲」——自以為已經告知對方,對方卻沒有「正確地」接收你所傳達的訊息。無論是口頭搭話或實際行動,溝通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對方有所回應。假如對方聽完訊息之後,卻不知作何反應,就代表溝通無效,甚至會產生嚴重誤會。

適當的溝通,首先應思考如何以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來陳述內容,並盡快進入主題,方便對方預想事情的全貌。



另外,為了讓說明更清晰,也可利用圖形、插畫、表格等方式,強化對方在內容上的理解程度。

4.鍛鍊「覺察力」,發掘改變契機



要學會預測,必須先對周遭發生的事物有所感覺。吉山勇樹將一般的覺察模式分為兩類,一是被動式的覺察,二是主動式的覺察。

被動式覺察表示是因為受到外在人、事、物的刺激而學習到新知,或是體認到自己的不足,進而採取相關作為,比方說聽了一場好演講,而獲得心靈上的成長。主動式覺察則代表自己主動觀察到周遭的變化,例如發現到自己每次都是將工作拖壓在最後期限之前,才手忙腳亂地完成,所以決定之後一旦被分配到新工作,就要將它切分為數個小階段,排進每天的計畫表。

5.鍛鍊「持續力」,讓習慣成自然
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每天要運動30分鐘」之類的自我約定,不過下場通常是三分鐘熱度。吉山勇樹認為,對於自我約定,務必立下嚴格的規範,預先規定好一天當中的某個時間做某件事情,如此才能慢慢地養成習慣。

然而,養成任何習慣的過程都會碰到困難,而挫折總會讓人懷疑自己能否辦到。這時,作者強調,在找理由放棄之前,想辦法摧毀不能持續的理由,同時努力尋找堅持的方法,雙管齊下,才不會下錯決定,最終讓自己後悔。





感恩的故事









一名成績優秀的青年去申請一個大公司的經理職位。

他通過了第一級的面試,董事長做最後的面試,做最後的決定。

董事長從該青年的履歷上發現,該青年成績一貫優秀,從中學到研究生從來沒有間斷過。

董事長問,你在學校?堮釣儤?學金嗎?該青年回答,沒有。

董事長問,是你的父親為您付學費嗎?該青年回答,我父親在我一歲時就去世了,是我的母親給我付的學費。

董事長問,那你的母親是在那家公司高就?該青年回答,我的母親是給人洗衣服的。

董事長要求該青年把手伸給他,該青年把一雙潔白的手伸給董事長。

董事長問,你幫你母親洗過衣服嗎?該青年回答,從來沒有,我媽總是要我多讀書,再說,母親洗衣服比我快得多。

董事長說,我有個要求,你今天回家,給你母親洗一次雙手,明天上午你再來見我。

該青年覺得自己成功的可能很大,回到家後,高高興興地要給母親洗手,母親受寵若驚地把手伸給孩子。

該青年給母親洗著手,漸漸地,眼淚掉下來了,因為他第一次發現,他母親的雙手都是老繭,有個傷口在碰到水時還疼得發抖。

青年第一次體會到,母親就是每天用這雙有傷口的手洗衣服為他付學費,母親的這雙手就是他今天畢業的代價。

該青年給母親洗完手後,一聲不響地把母親剩下要洗的衣服都洗了。

當天晚上,母親和孩子聊了很久很久。

第二天早上,該青年去見董事長。

董事長望著該青年紅腫的眼睛,問到,可以告訴我你昨天回家做了些什麼嗎?

該青年回答說,我給母親洗完手之後,我幫母親把剩下的衣服都洗了。

董事長說,請你告訴我你的感受。

該青年說,第一,我懂得了感恩,沒有我母親,我不可能有今天。第二,我懂得了要去和母親一起勞動,才會知道母親的辛苦。第三,我懂得了家庭親情的可貴。

董事長說,我就是要錄取一個會感恩,會體會別人辛苦,不是把金錢當作人生第一目標的人來當經理。你被錄取了。

這位青年後來果真工作努力,深得職工擁護,員工也都努力工作,整個公司業績大幅成長。

假如一位孩子從小嬌生慣養,習慣了被人圍著寵著,什麼都是“我”第一,父母的辛苦都不知道,上班後,以為同事都應該聽他的,當了經理後,不知道員工的辛苦,還要怨天尤人。這樣的人,會有好的學校成績,會有得意風光的一時,但社會上的這類人,都不能成大事,都不會感覺到幸福,都要跌跟鬥,那父母是愛孩子呢還是害孩子呢?

你可以讓你的孩子住大房子,吃大餐,學鋼琴,看大屏電視,但你在割草時,也要讓你的孩子在大太陽下拔拔野草,你在吃飯後,也要讓你的孩子洗洗碗,不是你沒有錢雇人,而是你真心愛孩子。你要讓孩子知道,即使父母掙不少錢,但早早的白髮,和那位洗衣服的母親沒有本質的差別。但更重要的是,要讓你的孩子學會感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