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的苗族“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



是指貴州省台江縣、施秉縣以及劍河縣部分地區的苗族人民

在每年春季由婦女們主持的吃姊妹飯的節日。


具體時間又因地而異。節日禮儀古樸獨特,

最為典型壯觀的要數


清水江畔台江縣施洞地區農曆三月十五至十七的苗族姊妹節。




 


節日以青年女子為中心,邀約情人們相聚同吃姊妹飯、跳踩鼓舞、游方對歌、互贈信物、訂立婚約,


真實地展現人類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變遷過程中男女情愛生活景象。




此間,古老悠久的苗族歌舞服飾藝術、剽悍驚心的舞龍鬥牛娛樂活動,寧靜溫馨的農家田間生活與追求返璞歸真的現代旅遊活動交織互動,

被喻為“藏在花蕊裏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

  
  


苗族姊妹節的範圍較廣,幾百個村寨十幾萬苗族在禮儀習俗上有所繁簡或大同小異,在傳說上也略有不同,究其來由的傳說,主要有以下三種。



  1.相傳台江縣的革一地區,有一個苗族大寨,寨子裏的男子們每年都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打獵,很久很久都不回來。



寨子裏還有眾多的婦女孩子和七十個如花似玉的姊妹。


婦女們勞動回來就養兒育女,過著她們永遠也過不完的日子。姊妹們上山摘果與下田勞作,在家姊妹們還紡紗織布織錦與挑花刺鏽,他們織出來的布箱子都裝不完,他們織出來的彩錦啊,比天上的彩霞還美;他們繡出來的花,蜜蜂蝴蝶都飛來駐留,可是七十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心裏總是暢快不起來,因為她們已經到了豆蔻之年了。



於是姊妹們又相邀去開田,她們選擇了一個水源豐富的地方,把心思轉移到開荒造田方面來,開啊開啊,開出了一塊好大的田,從這邊田勝望不到那邊田勝了。於是她們在田裏放養了很多很多的魚,春天來了,他們在田裏播了糯米種子,秋天到了,她們打下的糯谷裝滿了一倉又一倉,釀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


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很少有歌聲笑語。


 


老人們看出了姊妹們的心思,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建議她們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來,待來年春暖花開的時候,用精米制成糯飯,再到田裏捉來魚蝦殼螺螄設宴,招呼遠方的青年男子前來吃姊妹飯喝酒跳舞交誼擇偶。


 


第二年確實通過這種形式,有部分妹妹還選上了如意情侶而高高興興地嫁出去了。以後吃姊妹飯便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節日。


相傳苗族從前居住在遙遠的東方。後來由於人口增多生活困難和災荒戰亂,被迫不斷往西方遷徙,而每逢到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遷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



相見時難別亦難啊,於是他們決定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裏,到田裏捉來魚蝦,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們回來和未嫁姊妹們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飯相訴衷腸,然後依依惜別,這樣相習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節,俗語:吃了一餐姊妹飯,了卻一年相思情。





姊妹節的傳說,主要來自長達五百多行的《姊妹節歌》。相傳,有兩個姨媽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們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彼此產生了愛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


但是,阿姣的父母要讓她嫁回舅家(舊時苗家習俗稱還娘頭)。阿姣不願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願娶別人,一直在等著阿姣。


他們為了忠貞的愛情,天天都偷偷約會。因怕父母和寨老發現,他們倆相約在野外談情說愛。


每次,阿姣都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著飯帶去給金丹吃。


年復一年,經過一番磨難和頑強不屈的抗爭,他倆終於結成了夫妻。於是便有了“姊妹飯”的典故,即苗語叫帶給情人吃的食物為"藏飯(gad liangl)”,漢語意譯為“姊妹”。


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傳說台江縣施洞地區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個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婦而打單身。


 


老年人們想起了阿姣、金丹"姊妹飯"的典故,教姑娘們用阿姣、金丹的辦法,把三丙大塘八百個青年男子邀請來吃"姊妹飯"。



 


這樣,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雙雙、一對對結成了眷屬。從此以後,吃"姊妹飯"就演變成為以青年男女間挑選情侶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活動。 


























歡迎參觀我的賣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