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那個時候這座時光裏的東巴古城還不像時下這麼熱門


因為地處滇西北偏僻的一隅,外地人去的很少,四方街在當時也沒什麼名氣,我們下榻的那家旅店正好就在四方街上,是一所非常古舊的,磚木結構的老房子。


與周圍的民房沒什麼兩樣,低矮的房檐,衰朽的屋頂,斑駁的牆壁,瓦棱上的瓦草在風中瑟縮著。


店員都是一群五十來歲上下的納西族婦女,沒事的時候喜歡紮堆在一塊,有一搭沒一搭地閒扯。一邊嘮嗑一邊慢條斯理地織著手裏的毛線,清閒得好不自在。




  
旅店裏的設施也是處處透著古意,老式的床鋪,老式的桌椅,老式的門窗。


都是鑲嵌了花邊的物件,上面雕刻著許多東巴圖案。那雕工是粗糙了些,但並不影響它的實際功用。

  


旅店的主人見我們是遠來的客人,便把最好的那間房給了我們,是主房邊上的一座閣樓。


上閣樓得經過一架窄窄的木梯,踏在上面,便發出吱咯吱咯的響聲。


面東有一扇不足二尺,可以用木棍支起來的木格窗,推開,整個麗江古城便一覽無餘地收進了眼簾。正是夕陽西下時分,整座時光裏的古城,很像是一個充滿了某種巫術氣氛的神秘古堡。


再加上那呈井字型布排的街道和房屋,狹長而幽深的小巷,使整座古城更加顯得清寂而又落寞。


  


麗江的大研古城不設城牆,是一座開放而透明的古城。在古城中漫步,隨處都能看到藏族、白族、漢族以及本土的納西族等多種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奇特景觀。


這也正是這座不設牆的古城與其他古城的不一般之處。那是一種襟懷,一種氣度,一種廣收博取的包容和交融。


  


四方街是古城的骨架,也是古城的魂魄所在。五花石鋪就的街道,平坦而又光潔。


井字型的街道兩邊,布排著一幢幢老式的房屋。房屋的列與列之間,巷道與巷道之間,看似一成不變的格式,其實仔細一琢磨,便發現每一條小巷,每一所古老的房子,還有那環街繞巷款款流淌著的活水,都在竭力維護著自己最獨特的一種觀念,一種立場。



可以說四方街上的每一樣建築,都在嚴格地遵循著一種古老的文化秩序。


不過,當時也沒拿什麼文化的眼光去看待這座時光裏的古城,只是覺得有些破敗、沒落、透著一種刺鼻的,滄桑凝重而又悠遠沉寂的味兒。





又重新走進了四方街,雖然整個古城的總體格局未變,但由於旅遊熱的使然,古城畢竟比起十幾年前有了許多的變化,尤其是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疇之後,古城反倒多少失去了些古老的味兒。小巷街道間那種令人敬畏的肅穆和靜寂已不復存在。



來自地球各個角落的遊客在此流連駐足,這古城仿佛一下子便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城,而更像是一個專供遊人參觀的,古城的“活化石




                                              


二、小橋流水


  麗江古城的建築有其獨特的序列,一個序列和另一個序列之間,是兩廂古舊的雕花門樓。


門樓間都是做買賣的小商販,經營的也大多是當地的土產和藥材、工藝品一類的東西。門面相對的門樓中間,則走著一渠清幽的活水。


如果說那沿渠岸羅列雕花門樓,象一部部厚重的歷史隨筆的話,那中間湧流著的一渠渠活水,則像是詩詞或小品。



  這一條條古老的水渠,都是用大青石塊鑲嵌起來的。


水中有青苔和水草在豐茂地生長。水聲很平和,輕輕巧巧的,象箏簧或者琴瑟,都可以盡隨人們去想像。



古城人日夜消受著這美麗的水聲,人都變得高雅了許多。


生活中常有美麗的水聲相伴,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福氣。


  一座暮氣彌漫的古城,由於太過於厚重,總會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但有了這活水的渲染,一下子便整個地了起來,生動了起來。


也就有了生氣,有了情趣,有了動感。古城中不舍晝夜地流淌著的活水,都是從黑龍潭裏流出來的。


黑龍潭距古城東面不過千米距離,是個規模不大的公園,官名叫玉泉公園,但當地人還是習慣叫它黑龍潭。



  黑龍潭出好水,水都是從那座名為象山的山根下湧流出來的。


說那水是玉泉



,似乎有點誇張,但水質的確非常的清澈,清澈得纖毫畢現。水的味道也好,清涼中透著淡淡的甘甜。



  古城的水系主要有三條,由北向南流淌,將古城一分為三,其他還有許多的岔渠。


渠兩邊都鋪排著一溜子閑閑的垂柳,絲絛懸垂,綠意婆娑,很有詩意。再就是小橋,每過十多米就有一跨,大多是木橋,木橋所選用的木材,都是當地有名的毛櫸樹材,質地堅韌,經久牢固,更換一次橋板可經受得百年風雨的剝蝕。



  斜陽古城,再加上這小橋流水的點綴,就顯現出了一種格外的情趣,所有唐詩宋詞的意境,似乎都包容在這裏面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