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入門網站一樣,北京就是大陸的旅遊Portal,這個古都,既古典又現代,有四合院、老胡同和摩天大樓,有歷史,有科技,有世界名模,有京劇老旦,既寧靜又喧囂,既緩慢又奔放。到北京旅行,你會發現旅遊活動提醒我們:當自己埋首一角自行其事過日子時,千萬別忽略世界正在重整新規則和答案,同時也發現,我們生活裡原有的灰暗冷漠,會突然增加新的波濤和節奏。

很多現代化的面貌都重新推出,天安門廣場與王府井大街也煥然一新,於是,傳統的更顯古老,現代的更加新穎,旅行者更難想像老北京城曾經有過護城河、箭樓和城門,搭乘便捷的地鐵或冷氣公車時也難聯想當年的駱駝隊。城裡雖還存有十四世紀的老建築,但懷舊只成為淡淡的情思。

設計旅遊動線,一定要配合留京的時間。即使是北京一日遊,只要透早5點就出門,也可以排出天安門廣場、故宮、天壇、前門大柵欄(4個景點在方圓5公里之內的北京正中央)和長城這4條黃金動線;中餐和晚餐還可以吃前門全聚德烤鴨和王府井東來順涮羊肉(兩處距離也在3公里之內的北京正中央);晚餐後上前門老舍茶館欣賞傳統娛興節目,宵夜再排三里屯酒吧街或朝陽公園南門的捷捷滾石夜總會,這樣的北京一日遊絕對不虛此行了。行程最好至少安排5到7天,那麼你不但從容閒步欣賞京城,還可能成為半個北京人一樣,帶兩句正點的「京片子」離京,那才是貨真價實的北京遊。


京片子


旅遊者多半同意「入境隨俗」這句話,但最讓人認同的方式莫過於會掰幾句正宗的本地話,所以出門上路前學幾句正點的京片子是重要的功課。

北京人禮貌客氣,講話多以「您」來稱呼,而流行語中最常用的就是「爺」字了,三輪車夫叫「板爺兒」;做買賣的叫「倒爺兒」;有錢的叫「款爺」;從事仲介牟利的叫「攬爺」。

北京人說話含蓄中帶點俏皮,新方言也層出不窮,大款的情人叫「傍家兒」或「小蜜」;購物講價叫「砍價」;買賣交易被人坑一道叫「被人宰了」;出高價叫「宰人」;請客吃飯叫「搓一頓」;聊天叫「砍大山」;職業高檔的女士被稱為「小姐」;但是路邊地攤做小買賣生意的女人就被人稱為「大姐」了。


北京風味小吃


也許你對北京風味小吃沒有概念,不過如果你在國外遇到北京人,你問他最想念北京的什麼小吃,也許他會告訴你:茶湯和豆汁兒,你就知道北京人對茶湯和豆汁兒情有獨鍾了。

據說北京風味小吃有250幾種之多,那麼一天嚐一種都要花半年以上才吃得完,常常聽到比較有名的就是茶湯、豆汁兒、扒糕、切糕、驢打滾兒、炸灌腸、爆肚、碗豆黃、雲豆卷、炸油餅、炒疙瘩.…..等。

豆汁兒的味道帶點酸所以吃起來有點怪,外地人不容易認同,據說北京人喝這種以綠豆粉為原料的食品已超過千年,難得有一種小吃能夠流傳如此長久的,所以戀舊的北京人不容易把它忘掉。

北京城的風味小吃店很多,譬如西城區護國寺小吃店、隆福寺的隆福小吃店、大柵欄口的麗都餐廳一樓、菜市口的南來順小吃店、北新橋的陽春小吃店、豁口的新城小吃店或仿膳,這些店裡頭都吃得到像蜜三刀、馬蹄酥、豆腐腦等幾十種風味小吃。


茶湯


茶湯當年是明朝皇家茶點,後來民間仿而效之,是用炒熟的糜子麵放紅糖,然後上面撒核桃仁、瓜子仁、青紅絲、桂花、山楂條、芝麻和白糖。過去賣茶湯的都是挑擔走街串巷,現在叫賣業式微,建議你到離前門最近的崇文門(走路15分鐘左右)逛逛,在崇文門附近的紅橋農貿市場,裡面就有好幾攤小吃攤可以讓你吃到「攤掉」。

農貿市場這家賣茶湯的已經頗有歷史了,你可以用3塊錢人民幣買到一碗茶湯,各種口味都有譬如牛骨髓肉茶、咸味麵茶、杏仁茶、油茶、鮮菱角茶、奶茶等等,都是一碗3元。

那種甜蜜真教人吃得過癮,一碗3元也教人吃得開心。如果你要買些回家自己泡製,以上各種口味的小吃每袋價錢不等,每500公克從3元到10元都有。另外天橋的茶湯李,聽去過的人也說其香氣奪人,口感綿軟細膩,嚐嚐這家的茶湯也肯定不會令你失望。


澡堂子


澡堂子就是公共浴池,北京很多民宅沒有浴室,澡堂子幾乎是百姓生活的一部份,愛洗三溫暖或山溫泉的你,不妨換換這種具有特色的修容方式。

通常旅遊景點附近就可以問到,琉璃廠、東四、西四、缸瓦寺都有聞名的澡堂子。收費從數元到數十元甚至數百元人民幣不等,你可以體會各種「檔次」的澡堂子。

澡堂子有兩種選擇:官塘和盆塘。官塘也叫池塘,北京人又稱之為「大池子」,專供男客洗浴。盆塘是單間雅座,男女客人均可使用,除了洗澡外,澡堂還有修腳,搓背,理髮,洗衣等服務。檔次高點的澡堂子還設有單間服務,內含蒸氣浴,藥物浴,桑那浴,脈沖浴,人工礦泉浴等。


茶館


更早時期,老北京人有不同「檔次」的茶館:大茶館、書茶館、棋茶館、清茶館或茶棚等等,如今這些茶館只存在老北京人的記憶中了。現在京城各類茶館有數百家,很多還是那種粗瓷茶碗,方桌木凳,再配上「掌櫃的」幾個。

除了老舍茶館,另幾處茶館也是各有風情,譬如虎坊橋的「湖廣會茶館」;北三環的「五福茶藝館」和陶然亭的「窯台茶館」,你如果行有餘力,不妨前往體會。


胡同


胡同原為蒙族語,意為小巷弄,稱呼始於元代,胡同裡住過帝王將相,也住過名人貴客,但今天多住普通老百姓。據統計,北京城有名的街巷有6074條,其中胡同1330條,街73條,道85條,里71條,路37條,習慣上,街巷也都歸於胡同了。

北京胡同的命名很有文采,有用人物命名的如文丞相胡同;有用市場或商品命名,如金魚胡同;有用土語命名,如悶葫蘆胡同;有些原名俗氣後被文雅的北京人改名,如原名驢市胡同改為禮士胡同。北京最窄的胡同是前門外大柵欄地區的錢市胡同,寬度只有40公分,你要邁步走進去之前最好三思一下。

胡同雖筆直,但穿梭複雜,置身其中總覺霧煞煞。就有這樣的傳說,當年抗日戰爭時,我軍制敵機先就是先把日軍引進胡同,讓他們自亂陣腳後,再來個前後夾攻。


大雜院


要尋找北京生活裡真實的「京味兒」,可以到街頭巷尾去找,大雜院裡叫賣的「吆與喝」,是很具代表性的北京大院文化之一。

大雜院通常自形圈成一個小社區,它也是早期北京四合院形成的文化,後來有了居民樓,大雜院的人仍把生活內容搬到居民樓中。有人說這種大院文化很像我們當年的眷村文化,懷念過去眷村日子的人到北京,不妨在清晨或黃昏到居民樓的大院去轉,看到的才是百姓家的日子。

現在北京城平地拔起愈來愈多高級樓房大廈,大院文化漸漸也愈來愈式微。很多年輕人想不通,為什麼老北京人總是留戀那人事雜沓的破家當兒,擺著有窗明几淨的大樓不追求,偏愛那些碎磚爛瓦高矮不齊的小房,不得已離開時時還是?著淚走的,也許他們就是無法忘情大雜院文化的種種,包括院裡的吆喝等等。

本世紀初就曾有一位英國浪漫詩人,把北京街頭小販招徠顧客的種種音響效果形容成街頭管弦樂而寫成一篇「北京的聲與色」,你便可以想像北京小販的多彩多姿五花八門了。這位英國詩人把理髮師手中的鉗形鐵鉉發出微顫的金屬聲響,形容是定音儀;磨剪刀磨菜刀的吹的是長號;而收購廢品的用的就是小鼓;每一種樂響代表一種行業,主婦坐在家裡只要一聞吆與喝就知誰來了。

現在的北京街頭巷尾已不多見這些舊時樂器了,但行業仍存在,譬如街旁總有一排穿白衣裳的剃頭師傅,更多的叫賣是充滿京味的吆喝,譬如清晨騎車走過宣武門早點攤,就有「大米粥啊,炸油條啊,煎餅果子啊,香啊!」,有些則在各個居民樓大院中不時有抑揚頓挫的聲音傳出來:

「補玻璃,修紗窗」

「買切糕,滄州小棗新鮮好吃」

「修雨傘,補鍋盆」

「收舊電視冰箱喔!」

「喝了蜜的大柿子!」

「烤白薯哇,真熱!」(烤白薯就是我們的烤地瓜,冬天才有烤白薯)

「哎嗨,大小哎,小金魚來賣哎。」(春節時通常小販會賣有喜氣的玩意)

通常補一扇大窗的紗窗只花10元人民幣,包卸包裝;而切糕的賣主都是騎著腳踏車自早上7點就開始吆喝,賣到早上10點就可以空車返家了,一塊切糕吃到你飽才3元,吃到你膩只要5元,而且滄州小棗真的是新鮮香甜,你就會體會到,許多幽居深巷的老北京人,他們朝朝暮暮都有充耳的叫賣聲伴隨在生活當中,流動商販用他們樸拙的藝術手段,組成有節奏有旋律的生活音符。

在北京要遇到這些真真實實的街頭巷尾風景,一定要到居民樓大雜院去轉,那裡才有市井小民的真實日子,你看著名作家老舍,他的著作《四世同堂》、《龍鬚溝》、《駱駝祥子》,不也都是關乎北京早期的大雜院裡的人與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