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電影《滿漢全席》中,導演利用武俠精神融入中國傳統廚藝,企圖將國人只見其名、不聞其香的熊掌、象拔、猴腦等皇宮御用佳餚給端上檯面來,除了叫人垂涎三尺之外,也讓一般人開始好奇,宮廷筵席究竟包含了多少山珍海味。


滿漢全席是一個集合滿族與漢族的大型筵席,每道菜無不運用世界上的各種珍奇食材,不僅是饕客心中的完美饗宴,也是中華文化的世界遺產,


而北京西城區在今(2006)年8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查工作中,就準備將「仿膳飯莊滿漢全席」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果你對清朝的歷史文化稍有涉獵,就可以發現,,清代的漢人與滿人通常不會同桌而食,而這種例外則只會出現在「滿漢全席」的時候。

相傳滿漢全席始於清康熙52年(1713年),康熙在66歲大壽時,為了化解滿漢不合,特地招待65歲以上的滿漢官員近3000人,並在筵席上寫下「滿漢全席」4個字,上桌菜色極其奢華,共有300多種菜色,並分3天6宴,

「滿漢全席」之後也成了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節令宴等筵席的總稱。

但另有一說則是表示「滿漢全席」是起於清乾隆年間,主要在壽辰、喜慶節日時做為宴會群臣之用,筵席菜餚共分134道熱食與48道冷盤、點心,可分4-6餐食用,烹調上則是運用滿族的燒烤與漢族的燉、燜、炒、煮、炸等技巧,席上匯集南北豐富菜色,其經典廣泛的材料,應該是叫人一生必定想要嘗上一回。

姑且不論「滿漢全席」源自何時,但可以知的是,最初在官場中宴客時,有一轉換桌面的動作叫「翻台」,俗稱「翻桌」,

也就是先吃滿菜再吃漢菜,而這也造成滿漢兩席的廚師為了競爭而互相吸取對方長處,而在翻台的同時,則可感受到彼此的文化不同之處,使得各地文化、菜餚都可互相交流。

滿漢全席代表中華文華精髓,因此菜餚取材全來自中國的山珍野味,主要材料選用「三十二珍」,

分別是「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共4種。


山八珍有猴腦、熊掌、象拔(鼻)、豹胎、駝峰、鹿筋、猩唇、犀尾。

海八珍則由鯊魚翅、海刺參、敏魚肚、紫鮑魚、鮮元貝、魚唇、海豹、狗色組成。

禽八珍包含紅熱、飛龍、鵪鶉、天鵝、麈鴣、彩雀、斑鴻、紅頭鷹。

草八珍則概括雲香信、驢窩菌、羊肚菌、黃花菜、猴頭菇、銀耳、竹蓀、花菇。


「三十二珍」中,其實有部分材料已成保護動物,另外多數取材也多為珍貴之物,因此再也吃不到完整的滿漢全席,而其也逐漸形成一個代表中國烹飪文化的高峰代表。

到民國初年,滿漢全席已被改為大漢筵席,民國後又被改為大滿漢、小滿漢,而現時經過各地流傳,許多菜色早已自成一格,另立門戶了,雖然如此,但滿漢全席留下的文化精神卻仍生生不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