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導遊說,這一路的風景將越來越美,而這一路長途跋涉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因為,最終給我們的回報將是見到親愛的巴黎。就像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裡寫到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在巴黎待過,那以後不管你跑到哪里,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種流動的盛宴。沒到過巴黎之前,實在不能想像這個城市何以令海明威如此鍾情。



是啊,巴黎,一個多麼令人嚮往的字眼,一個多麼璀璨的單詞,又豈能是三言兩語就能表達得出的呢?不知從何說起,又不知從哪入手,因為巴黎的誘惑實在太多,巴黎的故事也實在太多。



還是先說羅浮宮(Musee du Louvre)。整個宮殿本身是雕塑藝術的集成,在樓頂牆外有目不暇接的雕像。



宮殿分四層,地下一層為伊斯蘭藝術、雕塑、古代埃及文物、古代希臘、伊特魯利亞及古羅馬文物、羅浮宮歷史;二層是工藝品、繪畫、書畫刻印藝術;三層是法國繪畫、素描、德國、佛拉芒及荷蘭繪畫、素描;四層主要展館是德農館、黎塞留館和敘利館。就算只在每件展品前停留一分鐘,也要花上整整四個月的時間才能把整個羅浮宮的展品全部看完。而那些為我們講解的導遊,更是花了整整四年的時間苦心專研羅浮宮和凡爾賽宮的件件珍品。



可惜我們的時間實在太短,就只能浮光掠影地掃一下羅浮宮鎮館的三寶了:愛神維納斯勝利女神尼卡蒙娜麗莎。在導遊細緻的講解下,你會發覺原來藝術是那麼地美,在珍品面前無人不能掩懷激動之情。而文藝復興時期的巨匠們是多麼地偉大,把藝術推向了出神入化的高度!而其入口處如今是個透明的玻璃金字塔,為華裔著名建築師貝聿銘所造。



而夜遊塞納河(la Seine)又是另一番情趣了,其實就是有點像浦江遊覽。塞納河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目睹著巴黎歷史的變化,目睹著興與衰、貧與富、快樂與悲傷。它默默無語,卻在潺潺不斷地靜靜流淌。去過巴黎的人,誰都會為巴黎的歷史古跡和文化氛圍而深深震撼;震撼之餘,誰又能忘掉那生生不息、蜿蜒輾轉、風情萬種的塞納河呢?沒有塞納河,也許巴黎就會停滯失去生命;沒有塞納河,也許巴黎就不會成為浪漫和藝術的代名詞。塞納河像一條綠色的絲帶,把許多光彩照人的珍珠穿在一起,這些珍珠是稀世之寶,驚世之作。不是嗎?



暮色中的巴黎有些昏暗,稍遠處的樓房呈出黝影,河邊的建築卻被燈光打得鋥亮,滿目亮得逼眼的金碧輝煌——雄偉壯麗、莊嚴神秘的巴黎聖母院,巴黎的象徵、高達300公尺 的艾菲爾鐵塔,珍藏著好幾個世紀古代文物的羅浮宮,完全石頭的火車站式的奧賽博物館,安葬拿破崙的榮軍院。巴黎的歷史,巴黎的文化,巴黎的藝術,巴黎的富庶,巴黎的傲慢,巴黎的浪漫,巴黎的瀟灑,在這條河兩岸洋洋灑灑,酣暢淋漓。



而說起塞納河,不能不說塞納河上的橋。塞納河上的橋共有36座,建造年代不同,建築式樣各異。橋與河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它們要麼訴說著巴黎的部分歷史,要麼炫耀著巴黎的富有輝煌,要麼展示著巴黎的高超藝術,要麼講述著人民的哀樂。在河中遊弋的船,穿過一座座橋,也會隨之帶來一陣陣心跳,一次次驚訝,一個個震撼。橋的本身是一種述說,也是一種傾聽。賽納河自身及兩岸風光,構成了溫馨、祥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其實,2000多年前的古代巴黎,只是塞納河中間西堤島上的一個小漁村。西元前1世紀,羅馬人在此定居並逐漸將其發展成城市,西元34世紀命名為巴黎。巴黎,真的不能沒有塞納河。夜晚從塞納河上遠望的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但整點開啟的燈光就如同星星點點閃爍在夜空中。



法國凱旋門(Arc de Triomphe)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圓拱門。這門是1806年拿破崙率6萬士兵遠征前下令建造的,至1836年才建成,凱旋門高49.9米 ,寬44.8米 ,厚22.3米 ,這樣大的建築物卻採取了最簡單的構圖,方方的,除了簷部、牆身和基座,沒有別的分劃。沒有柱子或壁柱,也沒有線腳。牆上的浮雕,一個人像就有56米 高,但它周圍的樓房都比它矮小,尺度更小得多,反襯之下,它顯得格外闊大,咄咄逼人。門內壁上刻有600個將軍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劃著線,那是因這些人都是在戰鬥中陣亡的。而在拱洞下有一束不滅之火,一來紀念那些所有為國家捐軀的烈士們,二來象徵著法國世代蓬勃。



法國凱旋門正好是香榭麗舍(les Champs Elysees)大道的盡頭,一眼望去,大道呈弧型,中間似乎有凹下去的感覺。愛麗舍(Elysees)”一詞原指希臘神話中眾神聚集之地,因此又被譯為天堂樂土極樂世界



當初一定是位有詩人氣質的翻譯家為香榭麗舍作的譯名,,又有浪漫的西方氣息。彌漫著咖啡、香水、糕點香氣的街道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香榭,而街道兩旁典雅的奧斯曼式建築,被稱為麗舍,毫不為過。


走在香榭麗舍大道上,石子鋪成的路面似乎還遺留著馬車時代的氣息。如果走累了,在露天的咖啡店裏閑坐片刻,感受一下真正的巴黎氛圍,相信這必定是無數人的夢想。



來巴黎要參觀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似乎每幢建築背後都有那麼本厚厚的歷史書,每條大街都曾經有無數名人的蹤跡。但不管怎麼樣,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怎麼能不去呢?終於,親眼看到了雨果筆下那神秘的巴黎聖母院,親自來到了凱西莫多所處的那個巍岸的鐘樓,誰的心潮能不澎湃呢?巴黎聖母院靜靜地矗立在塞納河邊,面目滄桑,神態肅然。這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因為它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巴黎聖母院是一座石頭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被譽為一級由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沿著她的圍牆,或在她的廣場前慢慢地散步,感受到的是從那寬厚巨大的石牆裏傳出的幾百年積澱的歷史體溫,呼吸著的是從那無數人形和獸形石雕中傾吐給你的幾代藝術先人的氣息。


在巴黎我們每天都要經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 in Paris)好幾次,它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歷時9年的工程,於1763年竣工。協合廣場算得上是現代城市建築的啟蒙。


說起協和廣場這個名字,卻有著一段並不合協的暴力,甚至是血腥的歷史呢。協和廣場最初被命名為路易十五廣場,中間鑄造的路易十五的騎馬雕像,顯示著其在位時期的威勢。但是,到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雕像被革命人民推倒,並改了斷頭臺,易名為革命廣場,當時轟動世界的路易十六處決案,即在這個斷頭臺執行的,其後也亦有數千人在此被處決。有個傳說:當年由於這裏血腥味道太重,以置於一隊牛群要從這裏經過時都嘎然止步,拒絕經過此地而改道而行了。直到廣場被重建,為了紀念戰爭年代的結束和人民祈望和平的願望,再次改名為協和廣場


廣場至今仍然保持著18世紀的建築風格。位於廣場中央的路易十六的雕塑在大革命時候被推倒,它的位置被埃及方尖塔(Obelisk of Luxor)取代。方尖塔高達22.83米 ,重達230噸,是當年埃及總統送給法國的禮物。于1836年安裝,而方尖塔來自埃及樂蜀的阿蒙神殿,原是放於殿前的左右兩側的,外形成方柱體,頂部是小金字塔形,古埃及人用它來拜祭太陽神,塔上雕刻有埃及象形文字,並記載了當年如何把石塔從埃及送到法國的歷程。


法國協和廣場是個正八角型。八個雕塑分別置於廣場的八個角的中央地代,代表著法國的8個城市。廣場兩側的噴泉美麗得讓人驚呀!綠銅色的神物雕象,手裏或捧著魚,或抱著心愛的樂器。有的表情莊重,有的悠閒自得,而期間的裝飾及點綴竟然配上的是顏色鮮豔純金。讓我們對這樣的設計和搭配先是一驚,而後又不得不讚歎歐洲18世紀的文明與創造。當然,歐洲18世紀的文明與創造中最豪華的就是凡爾賽宮了(Verseilles)。,它同樣代表了西方整個黃金時代的頂峰。


當年輕的太陽王路易14一聲令下,要建造有史以來最大最豪華的宮殿後,法國經歷29年時間,傾盡人力、物力和財力構築一座舉世聞名的凡爾賽。位於巴黎西南18公里 的凡爾塞宮位於山坡上,如一個人張開雙臂擁抱世界,宮前是石磚砌的廣場,有一尊路易十四策馬拿著手卷的銅像。凡爾賽是歐洲最宏大、最輝煌的宮殿,代表著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最權威的國王,最先進的文化,其影響之大,無以倫比。據歷史記載,法國人民為建造凡爾賽宮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工程最繁忙的時候,有36000工人整個冬天在泥潭裏工作,隨時冒著死亡的危險。據說,該宮建設費用很高,幾乎窮竭了國庫,十分之六的法國居民過著乞丐生活。


這裏一共有500多間大殿小廳和1400多個不息的噴泉。宮中最為富麗堂皇的殿堂要算著名的鏡廊了。長廊左側面對花園而開的17扇巨大拱型窗門,相對應的17面巨型鏡子,這17面大鏡子,每面均由483塊鏡片組成。白天人們在室內便可通過鏡子觀賞園中美景;夜宴時,400支蠟燭的火焰一起躍人鏡中,鏡內鏡外,燭光輝映如夢如幻。


而徐志摩篇同名散文楓丹白露描繪的就是凡爾賽那童話般唯美的森林後花園。楓丹白露”(Fontaine bleau)的法文原意是美泉,因為這裏有一汪清澈的泉水,其周圍是大片森林,拿破崙等許多皇帝都喜歡在這裏打獵。鄰近有面積廣闊的楓丹白露森林,是巴黎人遠足與野餐的最佳選擇之一。


在巴黎我還有好多地方都想去,像奧塞美術館、蓬皮杜藝術中心、巴爾扎克和雨果的故居、盧森堡公園等等,匆匆一瞥,相信定會我與巴黎有明日重逢之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