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哥窟位在柬埔寨西北方,1992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與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鼎鼎大名的歷史遺跡並列為世界七大文化奇景,是柬埔寨旅遊勝地。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吳哥古跡始建於西元802年,前後用400多年建成。600多座各式建築分佈在約45平方公里的叢林中。吳哥王朝輝煌鼎盛於11世紀,是當時稱雄中南半島的大帝國,也是柬埔寨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15世紀,隨著吳哥王朝的衰敗,古跡群漸漸淹沒在茫茫的叢林中,直到1858年,亨利重新揭開了吳哥古跡的面紗。



吳哥的建築形式大多是從印度傳來的,但也融合了其他的建築元素。吳哥古跡全部是由精心打磨的石塊堆砌而成,沒有使用一磚一木,也沒有使用任何東西粘合,完全靠石塊之間的摩擦力來固定。有的石頭重達8噸以上,工匠們利用杠杆把石頭提起,與下層的石頭結合固定,吳哥寺60多米高的主塔就是這樣一層一層地壘起來。吳哥古跡中精美絕倫的浮雕和石雕藝術更是世界上罕見的珍品。



柬埔寨的標誌~吳哥窟是柬埔寨唯一一座坐東朝西的寺廟,般說來,廟宇都是坐西朝東,而唯獨吳哥窟寺門朝西,這也成為吳哥的謎之一。建築完全用石頭建成,圍牆裏有五座蓮花塔,遠遠望去好像五座山峰。走近蓮花塔,你會看到第二層圍廊,圍廊上面是精美的浮雕。



每個讀過吳哥窟歷史的人,即使不對這個堪稱奇跡的偉大建築驚歎不已,藝術、歷史、政治和宗教的意義有所崇敬。



天梯~走過250米 的天界橋,進了吳哥窟的正門,一條長達500米 的筆直大道通往主殿。三層完整的同軸心式回廊,逐層增高托舉起五座尖塔護衛的神殿,這就是古代高棉人對天堂的完美想像。通往天堂的臺階以70度斜角向上延伸,這種令人望而生畏的斜度,明擺著就是要考驗人的虔誠。無論是高僧還是帝王,要登上天堂,都必須靠自己手腳並用地爬上去。



高棉微笑~很多人看過吳哥窟後,對巴戎寺高棉微笑印象深刻。巴戎寺位於吳哥城中央,是闍耶跋摩七世於1200年開始建設。初看這座寺廟,好象是由雜亂無章的石頭隨意堆砌而成,其實這些石頭組成了寺廟裏的54座大大小小的石塔,並且每座石塔頂端的四面都雕刻了巨大的面孔。



巴戎寺最著名的莫過於這些四面都雕有巨大的面孔的石塔。這些面孔看上去端莊、安祥,嘴角之間流露出慈祥的微笑,有人把這些微笑稱為高棉的微笑。所謂高棉微笑,指的是巨大的石壁上隆起的一張張略帶笑意的臉,無數專家對此做了無數種解釋。


有人把巴戎寺裡的這些微笑與義大利著名的繪畫《蒙娜麗莎》中的微笑相提並論。兩百多具微笑的面孔,使得在巴戎寺裏,無論身在何處,都處在微笑的目光注視中。



吳哥古跡的明珠”~女王宮是闍耶跋摩五世建造的,供奉印度教主神婆羅門神,是柬埔寨三大聖廟之一。將她與吳哥數以百計的寺院放在一起,無論是誰都能一眼認出她來。一種女性般的細膩和美麗,不僅來自於紅砂岩的天生麗質,而且來自於玲瓏剔透的嬌小和不勝其繁的精緻。


與巨大的吳哥寺、巴戎寺相比,女王宮的建築實在是小巧玲瓏,它的三座祠塔的塔門僅有12米 高,禮拜的人要彎曲身體才能進去。女王宮的美來自它的色彩和精緻的雕刻。這是因為工匠們在建設女王宮時使用了柬埔寨特有的紅土。



這種紅土粘性極強,但在自然狀態下卻是鬆軟的,工匠們把紅土放在特製的模具裏,夯實成型,再經過晾曬風乾,紅土塊就成了堅硬的紅砂岩,所以女王宮呈現了吳哥古跡中少有的紅色。在風乾過程中,工匠們可以在還不是十分堅硬的土塊上隨心所欲地精雕細刻,所以這裏的每根石柱、每個門楣都雕刻著或人、或鬼、或神、或獸,線條縷縷分明、栩栩如生。小巧玲瓏加上精雕細刻,女王宮被譽為吳哥古跡的明珠


原始森林中失落的文明 ~吳哥窟是一座被遺棄了的古城,占地面積有幾十平方公里,它的建築不僅外觀宏大,而且細緻精巧,各類雕塑在古城中隨處可見。可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卻被人們遺忘了,直到帝國主義時代法國探險家們才發現了它。


吳哥窟文明~由於吳哥窟長期被原始森林環抱,避免了人為的破壞,一部分吳哥窟的建築已經被樹根包裹,那些樹根給這個被遺棄的文明增添了幾分神秘感。為什麼在廣袤的原始森林中,會有這麼一座巨大的城市呢,是誰遺棄了它?


吳哥窟文明~按說任何個民族的文化都應有它的延續性,何況吳哥是個曾經繁榮過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竟一下子就忽然中斷、忽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有人把這歸於外敵的入侵,但外敵入侵可能導致王朝的改朝換代,卻無法使個民族的人民統統消失。


據考察,在吳哥地區過去曾有一百萬人口以上居住,這個民族和這些人們到底到哪兒去了呢?這真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



塔普倫寺是曾經拍攝過《古墓奇兵》的地方,也是吳哥窟建築群中最具廢棄感的一個建築。這裏也許是吳哥窟最涼快的地方,其他寺廟和宮殿都直接暴露在強烈的陽光下,只有這裏被森林覆蓋,些許陽光透過濃密的樹葉,照射進來,地面上斑駁一片。



塔普倫寺最出名的地方在於,這裏的殘舊的建築和周圍高大的樹木是共存的,在過去的一千年裡把,整個建築被森林慢慢侵蝕,建築和樹根纏繞在一起,許多樹木直接生長在寺廟的建築上,樹根盤錯地把整個寺廟包裹起來,樹和廢墟是這個建築群的主題。成千上萬的樹根好像老人的皺紋一樣,寫在塔布籠寺這位老者的臉上,失落的文明啊。


塔普倫寺與吳哥窟其他的建築比起來,這裏更為幽靜,塔普倫寺的設計也和其他建築不太一樣,它很少有兩層以上的建築,走廊異常狹窄陰暗,再加上樹根包裡,佈滿了青苔的寺廟給人感覺神秘和殘破,難怪《古墓奇兵》的導演要選擇這裏。據說這裏的樣子基本上和200多年前法國探險家發現他們時沒有差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