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國倫敦“怪品位”“反傳統”是傳統:倫敦時裝周來襲,在經曆了男裝周的種種怪咖設計後,倫敦讓世界都知道了它的怪品位。很多人會說,相悖於主流大眾的都可以稱之為Hipster。而在倫敦,Hipster卻幾乎成為主流,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大本鐘,白金漢宮,福爾摩斯的貝克街221B……這是傳統的倫敦,而在這些“傳統”之外,還有一架運轉優良的時尚引擎,一個潮流文化的重要策源地。倫敦的魅力究竟在哪裏?



英倫的神奇之處在於,它恰恰能以反傳統的姿態,生生“造出”一種時髦感,一種專屬英倫的“時髦感”。英國人的“反傳統”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這話聽上去拗口,但卻很能說明如今的倫敦時裝周為什麼創意頻出。最好的例子莫過於博布魯梅爾,這位風尚史中有名的花花公子,英國男士時尚潮流的開拓者,“丹迪風”的鼻祖。博布魯梅爾讓所謂“丹迪風”成為整個歐洲男士著裝的主流。“丹迪風”引導的是一種更具現代意味的男性著裝風格,主張以黑白色為主,用簡樸而單純的外觀,縫制精良的外套和馬褲來凸顯穿著者的男性體態。這種風格,與之前流行的,過分纖巧精致的貴族風格大相徑庭。博布魯梅爾的“反傳統”,有時候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1820年喬治四世加冕後,他向英王推薦了全新的黑領帶——這絕對是離經叛道之舉,因為當時白色領帶是絕對的主流。不少保守分子覺得博布魯梅爾的設計太過大膽,又不甘心拒絕,只好偷偷在兜裏裝上條白領巾帶為替補。博布魯梅爾的這種“反傳統”傾向,我們完全可以視為一種英倫時尚人士的文化基因,一直延續到了現在。雖然青年亞文化團體每個國家都有,但是倫敦街頭絕對稱得上“亞文化萬花筒”——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堪稱翹楚。TEDDY、MOD、朋克、光頭黨,倫敦亞文化團體此起彼伏,而且幾乎每一次新“幫派”的產生,都要重新“設計”視覺符號——時裝,並以之對先前的團體和主流文化,發動一次反攻。恰恰因為戰後倫敦的時尚舞臺上,曾經存在過數量如此眾多的“風格”輪轉,才為當今的設計師們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



倫敦的“貧窮美學”眾所周知,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損失慘重,再不複“日不落帝國”的榮光。經濟的衰落直接反映到時裝上,就是維多利亞時代繁複雍容的蕾絲褶件都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螺螄殼裏做道場”般的技巧和心思。比如Mary Quant的超短裙,一方面,超短裙的實驗有著示好年輕人,反對刻板穿衣習俗的訴求,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發現戰爭時代物資貧乏,材料短缺造成的心理影響,持續到了戰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芳芳 的頭像
    芳芳

    FRANCIS WU TRAVEL NOTE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