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疆文化的癡迷守望者 | 來源:《貴州日報》 |
苗疆文化的癡迷守望者——訪曾憲陽藏品博物館館長曾麗 和收藏一起成長 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黔東南地區,曾憲陽利用工作間隙,開始了自己的收藏。購買繡片、繡衣、銀飾、銅鼓、木鼓、祭祀和戰爭用具等,成了他最大的開支。“每次父親從鄉下回來,我們都要被叫來整理繡片,一幅幅展示在家裏。父親一旁看著,喜悅從心裏流到眼睛裏。”曾麗說,我們從來沒有想到過,那些來自山野的東西,會具有這樣感懾人心的美麗。我現在當然知道一件完整的繡衣、繡服的價值遠遠高於一張繡片的價值,可是在20多年前,我竟然親手把很多繡衣拆散,留下繡片,衣服殘骸扔掉。這大概是我的收藏歲月裏必經的成長之路吧! 童年時,曾麗已經給父親當工作助手,父親拍回來的照片,曾麗和他一起在家中的小暗房裏沖印,他搜集回來的繡衣繡品也是曾麗和母親幫他收拾整理。當時家裏的居住面積40來平方米,4口人,實在是太窄了。父親搜集來的這些什物無疑給本來就不寬敞的空間增添了很大壓力。那個時候,哪怕是父親也並沒有“收藏”這個概念,當然也不會用“收藏價值”來判斷事情。 苗疆有種感召力 超過30年的收藏過程,曾憲陽頗費心血。幾十年來,作為一個貴州本土的收藏者,曾憲陽一方面拒絕著一批又一批的上門索購者,不讓一件藏品流出貴州;另一方面,他開始破譯那些繡衣繡片中的文化密碼,把收藏變為研藏,尋找中華源頭文明,並完成了研究手稿《解讀苗疆無字天書探尋中華源頭文明》。他認為:中華源頭文明在苗疆依然活著,解讀苗裝上的神秘符號,使得追尋遠古文明成為可能。 2007年,曾憲陽身體欠安在家靜養,博物館的重任落到了女兒肩上。曾麗從小耳濡目染,對父親的愛與對藏品的深厚感情連為一體,這對於苗文化而言,也是一種幸運。然而現實無情:苗繡融入商品大潮後,正在喪失它的土壤——山門打開了,苗家的姑娘開始覺得牛仔褲和T恤很好看而且方便;花上幾年繡件衣服,遠沒有出去打工更掙錢;工業化生產下的苗繡,到處都留著縫紉機的線頭……古老的苗繡,能頂得住時代的洗禮嗎? 面對相對冷清的博物館,曾麗說,博物館除了接待外來遊客,平日散客並不多,不少外賓遊客把這裏稱為“中國最好的私人博物館”。可惜參觀博物館還沒有成為我們這個城市的生活方式。維護博物館、繼續收藏,雖然壓力很大,但是曾麗還是在堅持著。她說這是她的宿命,她也因此而快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她,但是,她對文化的堅持和保護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政府也開始關注並給了一定的支持。只是這件事對曾麗這樣一位柔弱女子來說,的確猶如重擔在肩。“我們還沒有真正進入文化消費的層面……”不過,她仍然感覺這樣做很值:有的遊客看了曾麗的博物館會感動得掉眼淚,遊客送給曾麗的博物館最多的評語是:震撼和感動!苗家人說:“謝謝你保住了我們苗家老祖宗的東西。” 精神上的感染與互動,讓守望者心中升騰起一種神聖感。“文化失去了差異性,還有什麼意思?貴州失去了民族文化,本土還有什麼能打動人?到底要怎樣才能讓人重新認知它們?”曾麗常常思索著這類理不清答案的問題。她說,再過一百年,也許就有了答案。曾麗說:“賣掉這些藏品,我可以當個億萬富翁;可是守住它們,我卻要去掙很多的錢才能養得起這些寶貝。 “最近我才走出這種困惑,這也離不開苗疆文化給我的啟示。從苗繡中我看到,一個懂得生命真諦的民族,他們穿盛裝、唱歌、喝酒,坦然地面對生活。苗繡中體現的順應天地、萬物和諧、遵從內心的召喚,那種簡單和純粹,恰恰是現代人心靈修煉的最終境界。”曾麗說,“其實我們擔心的很多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我們的快樂從來不在於對外部世界的獲取,調整好內心的安寧,才有足夠的能量去做我們想做的事情。人生成功的標准是獲得心靈的自由和從容。人不是因為有使命才偉大,是因為有人性才偉大。這恰恰是爸爸想要告訴我的人生真諦呀。”
在博物館《無字天書》的開篇文字裏,曾麗這樣寫道:我們懷著一顆虔誠而崇敬的心向世人展示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這是一個充滿快樂和愉悅的精神家園。雖然這可能僅僅只是這方精神疆域的冰山一角,但她那深入淺出的睿智與哲理已經足以讓我們受益終身了。我們曾困惑於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現象:一個生存環境極端惡劣、物質極度匱乏的民族,何以有如此愉悅的精神世界和如此廣袤無垠的遼闊襟懷?什麼是他們快樂的源泉??正是這些無言的服飾圖案啟迪了我們,為我們打開了這扇通往快樂源泉的神秘之門——原來,快樂可以如此簡單。 曾麗的博物館布展的格調是國際化的,解讀方式也十分有震撼力。從宇宙形成,混沌初開講起,到盤古開天,講到沒有形成可通讀文字的苗族是怎樣通過他們衣裝上的紋飾來表述他們對生命起源的認識、表述他們的精神世界、表述他們的生存理念……國家文物局前局長張德勤、法國國家旅遊局局長米歇爾?上博、還有很多國家的文化大使和參贊都曾參觀過曾麗的博物館。曾憲陽藏品博物館名聲漸漸遠播海外,今年9月,法國的《時裝》雜志還專門辟出幾個專版,用現代手法時尚演繹了一把曾麗的“苗繡”藏品。 民族手工技藝傳習 今年3月,作為政府文化引進項目,曾麗在青岩古鎮得到一塊很棒的博物館場地。於是,這個新的博物館主題就直指8年前的那個夢想——做一間“民族民間手工技藝傳承館”。當然,它不再僅僅只有苗家的織繡工藝,曾麗為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百工坊”。顧名思義,百名工匠,百般手藝。於是,人和手工過程,變成了展示和互動的內容,而藝人手下的產品滿足了遊客的需求。 快樂的文化堅守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