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貴州黔東南過苗年真的很神秘,尤其是它的祭祖和各種禮儀。走進苗年走入苗家的傳統文化,你就會感覺到四周彌漫著濃濃的苗族千百年來農耕文明發展的人文氣息,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烙印在心中。


在貴州黔東南,帶給你的是心靈的震撼和感動。我的雷山苗年之旅其實很偶然。在貴陽與旅行社的老總閒聊時,聽到苗年是苗族人民展示苗族服飾、信仰、飲食和歌舞等文化的重要節日.聽完這句話.就在刹那間.定了一趟雷山苗年之旅。


  一不小心走進了苗寨


  苗族人過苗年,就如同漢族人過春節,每年 農曆十月一日 ,就是苗年的初一。我是在苗年三十走進雷山苗寨,與一戶素不相識的苗家人共同度過苗年的。



  由於到達雷山縣城的時間太晚,城裏的酒店住宿早已客滿,但沒想到這個小小的失誤卻成就了我們對苗年的更進一步認識,就決定食宿都在苗寨民居。



  依山而建的固魯寨,距縣城雷山僅僅兩公里而已 ,遠觀村寨,全村呈梯形佈局,戶戶相連,房房相望,結構嚴謹,渾然一體。


苗寨的家家戶戶吊角樓前都掛滿了一串串金黃飽滿的玉米包穀、火紅的辣椒可當裝飾品也可當家常用品。於是新奇地一邊看一邊拍。不知不覺被一陣嘹亮清新的歌聲所吸引住,在一戶苗族人家門前剛停下腳步,突然,門裏走出幾個身著盛裝的苗族婦女,不由分說把我們拉進屋內,就這樣,一不小心,我們走進了苗家。


  在歌和酒中度過年三十


  說起苗年,大約在六千多年前,九黎部落的大首領蚩尤在與炎黃二帝大戰中,因戰敗被肢解。族人收其屍骨,用糯米糍粑粘合屍首後,於農曆十月以最高禮儀將其安葬。


此後每年農曆十月都要舉行祭祀儀式,每隔十三年要大祭一次(即鼓藏節)苗族先民從中原五次大遷徙後,一部分人來到貴州雷公山腳下繁衍生息,至今,他們還保留著複雜的祭祀過程和隆重的祭祀禮儀。


  我們被拉進門前,我們每個人都要先過一道攔門酒。苗家人熱情好客,認為來到家門前的人都是客人,因此都會熱情相邀,必以酒敬待。進入房廳後,一字排開的長長桌上擺滿了各種苗家美味佳餚,剛坐下,主人便將一雙碗筷遞到了我們的手中。


這時我們得知,這頓飯便是苗家人的年夜飯。此時,手端米酒的苗族女孩又唱起了苗歌。


  苗家人有無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之說,酒用來招待客人自不必說,喝酒當然要唱歌。苗族沒有文字,歌曲是他們文化傳承的載體,苗歌也就成了苗族歷史的見證。


一首苗歌往往用一個聲韻一押到底,中間不轉韻。歌詞有的比較固定,例如結婚、喪葬等場面的歌,有的歌詞可以隨意發揮,比如情歌、酒歌,後者以曲調高亢嘹亮、聲調如飛而得名為飛歌


聽了一曲木頭浪裏流,客人喜心頭,請到我家來,喝杯迎賓酒的苗歌後,連續喝了好幾碗酒。之後,在歌和酒中,度過了愉快的苗年的夜晚。


淩晨四五點鐘,夜晚住宿的朗德苗寨從遠處傳來了陣陣鞭炮聲,迷迷糊糊中,又聽見樓下傳來了殺雞宰鴨的聲音。


  但見廚房裏熱氣騰騰忙碌來來往往的場面,見我們下來,男主人神色端莊地叮囑:一不許將水倒出門外,二女客人不許外出串門子,三不許吃任何東西,尤其是蔬菜。


但希望我們每個人做一件事,到家門口的小橋上多走走幾趟來來回回。天剛亮的時候,主人家已經將如同年夜飯般一樣豐盛的菜餚端了上來,苗家的祭祖儀式開始了(如同漢族有祭祖儀式)。


在堆有豬頭、雞鴨、魚肉、酒和糯米飯的桌前,男主人莊嚴地端著酒用苗語向祖先祭祀,女主人帶著孩子們身著盛裝,並立兩旁,氣氛莊嚴肅穆。大約十點鐘後,他們又來到家門口的小橋上,再次進行祭祀,這叫祭橋。


祭祀結束後我們才得知,水不能外倒意思是不能讓水沖走莊稼和好運氣(肥水不落外人田);女客人不能外出串門是苗族人大年初一的忌諱;祖先們沒有先享用菜肴,後人是不能先吃;不吃素菜,意味著這戶苗寨人家今後生活年年有餘(魚等葷菜可吃);在小橋上走走,意味著這戶人家人緣好,客人多。


據說世界上最短、最多的橋應該在苗寨,因為苗家人家家戶戶門口都有一座橋,長不過四五十釐米,橋在這裏不是方便交通的,而是苗家人寓意通向幸福之路。


客人通過橋走進苗家,意味著將好運和幸福帶到苗家。早餐吃完後,主人介紹說,男客人可以到苗寨任意一戶人家吃飯、拜年,這叫吃串串飯,而且可以不用攜帶禮物。


  由於有很多外來遊客在郎德苗寨過苗年,因此苗胞們特意在寨中蘆笙場為客人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歌舞會。這時我們得知,朗德苗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早在1988年,它就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百座特色博物館之列。



欣賞完歌舞後,再去細細看看寨子。整個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寨四周古樹參天,一棟棟吊角樓古樸典雅,寨中小巷全以鵝卵石鋪砌,寨門口一座風雨橋橫臥在一條小河之上,整體環境優美潔淨,與大自然顯得分外和諧、完美。在這裏,佑護苗寨的三件寶安寨樹、蘆笙場和家祭橋有幸看到了。


  告別郎德,我們直奔西江苗寨。這個苗寨據說是中國僅有的、世界無雙的千戶苗寨,有苗都之說,是研究和探尋苗族歷史、文化的最好去處。西江苗寨舉辦的鼓藏節,是祭祀祖先神器的大典,其規模、場面之宏大,可以想像而知。


我們的汽車經過三個小時顛簸不平的路,從一個大山腰裏出來,山下一座層層疊疊、鱗次櫛比的苗寨便出現在眼前,這裏便是赫赫有名的西江千戶苗寨了。



  在西江苗寨過大年初二


  西江苗寨共有1250多戶人家,5600餘人,是苗族第五次大遷徙後的主要集結地,被稱為苗族大本營,為全國最大的苗寨。苗族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在西江得到了很好的展現。在這裏,可以比較完整地欣賞到苗族的服飾、歌舞,也可以看到未婚男女青年是怎樣游方”(自由談戀愛)的。令人感興趣的還有苗族銀飾和蘆笙的製作過程,當然這裏不用一釘一鉚卻能歷時百年而不歪斜的吊腳木樓。


  我們住的那戶苗寨人家,位於半山坡上,清晨起來,喝下主人熬好的雞湯稀飯後,我們每人拿著兩個滾燙的香噴噴的紫心紅苕邊吃邊出了門。一路上,看見這戶人家在殺豬,那戶人家在打糍粑(糯米敲打成團狀),更多的苗族婦女在為自己漂亮的女兒精心梳妝打伴一番。仔細打聽,原來寨中的蘆笙場將要舉行一場傳統踩鼓舞會,於是急忙趕往蘆笙場。


  還沒到蘆笙場,遠遠地就傳來了陣陣蘆竹笙低沉的曲調,這一下更挑動了我們每個人本來就非常興奮的神經,不由分說,我們一頭紮進了這個蘆笙和歌舞昇平的人海裏.大夥跳著不亦樂乎。


  蘆笙吹動千萬家,有女銀簪頭上花,隨著銅鼓鼓聲點點和蘆笙的美妙曲調,上百名銀裝素裹、天生麗質的苗族姑娘在歡愉中翩翩起舞,姑娘們的舞步時而款款而動、亦步亦趨,猶如錦雞覓食,時而大蹬大甩,粗放激烈,好似孔雀開屏。場中間,苗族小夥子手捧蘆笙邊吹邊舞,旋律快慢自如,情緒興奮高昂,苗族人民以此來表達他們熱情好客。



  隨著苗族女孩曼妙身段的舞動,她們身上的銀飾叮噹當作響聲,吸引著每一個遊客的目光。一位姑娘從頭上銀角、銀花、銀梳,到胸口的銀鎖、銀鏈、銀項圈,再到手上的銀戒、銀鐲無不熠熠生輝,耀眼奪目。細看銀飾的工藝,古樸精巧,紋理細密。


苗家的銀冠精美圖案就更加複雜了,有丹鳳朝陽,蜂蝶探花、有魚蝦戲水,還有松竹梅蘭等。這些美輪美奐的銀飾是苗家人圖騰與裝飾長期融合進化的產物,也是苗家人對自然和生命的認識,它記錄了苗族服飾文化的悠久歷史。


  


苗族未婚男女青年,自大年初二到初五,相互結伴到約定的山坡上游方,自由對歌、戀愛、擇偶,父母一般不會干涉。如果出現老人反對(不管是男方或是女方的父母),男女青年就可能會偷婚,也就是男青年將女青年先獨自帶回家中同居,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再設法做通老人的思想工作,這時再補辦結婚宴席和儀式。在一個名叫掌坳的苗寨,我們還遇上了一個補婚的送親隊伍,有趣的是,新郎此時遠在上海,但儀式仍舊照例舉行。(真的跟台灣習俗不同)


 


 苗年看不夠,聽不夠,我只好把眷念的心留下,把美好的祝福留下,獻給郎德和西江,獻給在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並創造偉大苗族文化歷史的苗族人民。



歡迎參觀我的賣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芳芳 的頭像
    芳芳

    FRANCIS WU TRAVEL NOTE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