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屯堡古鎮地處西進雲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這裏就是有名的順元古驛道,天龍屯堡古鎮最早是順元古驛道上的一個驛站,名叫飯籠驛。
由於軍事地理位置重要,從明代開始就在這裏及周邊大量屯兵,時至今日依然如幫,這裏仍是駐軍重地。
清朝康熙年間,雲貴總督范承勳奉旨實行“改土歸流”後,屯堡人由軍戶轉變為普通百姓。
天龍屯堡古鎮更名為“飯籠鋪”,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這裏依然是清廷的驛站和屯兵重地。
本世紀初,天龍的幾位有名鄉儒感覺飯籠鋪的“飯籠”二字不雅,經提議,取天臺山的“天”,龍眼山的“龍”二字為村寨之名,這就是天龍屯堡鎮“天龍”二字的由來。
歷代的屯兵都在這塊大地上留下了歷史的遺跡:明朝征南軍隊在天臺山背後的兵器加工場所(本地人呼之為“打鐵坑”);
煙堆山的明代烽火臺殘壘;圍繞天臺山的古城牆;清“威同之亂時”修建有垛口、炮臺、瞭望哨的龍眼山屯,至今殘垣尚存;在天龍屯堡古鎮中,則是巷道縱橫交錯,遍佈於巷道中的深邃搶眼,石拱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功能,這一切無不顯示出戰爭的遺跡,屯堡人武備的思想。
明代飯籠驛最初的建設者是如今天龍“張、陳、沈、鄭”四大姓的入黔始祖們,特別是身為“通政大夫”的陳典(注:通政大夫是主管郵政的官吏),在天龍設驛站,建塘房(塘房是驛站供來往人員住宿的地方),其他三大姓入黔始祖則建“屯堡”屯紮軍隊。
天龍屯堡古鎮是一個軍事防禦功能完善的屯堡建築典範,它四周建有石拱門,巷道如網,易守難攻,橫跨在古驛道上,是上扼滇喉,下控湘、粵的軍事重地。屯堡人就是起源于明朝,有著屬於自己語言服飾信仰的封閉部落。如同貴州其他眾多少數民族一樣。
|
![]() 老外慧眼识宝 |
一剛踏上安順開往七眼橋鎮的中巴車,便從熱心的售票小夥口中得知,今天正好是七眼橋趕集(當地人稱“趕場”)的日子。
附近的各個村寨村民會在今天趕往鎮上進行各種生活用品的買賣交易活動。於是,我們當即決定參與一回屯堡人的“趕場”。
下車後,立刻看到許多身穿鳳陽漢裝的屯堡女人匆匆彙集趕往一個方向,跟隨她們其中,不久就到了集市中心。熙熙攘攘的集市,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大有揮汗成雨的氣勢。
夾雜在這些身穿藍色斜襟大袖,長衫長褲,腰系青絲帶的屯堡女人中間,我
穿著一身本來很平常的T桖短褲反而顯得格格不入。
再回頭注目她們身後搖曳的長長蕙子以及插著玉簪的髮式,仿佛讓我有種穿梭時空回到六百年前大明王朝的感覺。
二.七眼橋鎮的熱情屯堡姑娘
一邊吃著屯堡姑娘親手做的屯堡家常菜,一邊隨意地跟她聊天,喝著冰涼的凍啤酒,感覺像在某個午後和家人一起吃飯那樣親切備至。心情愉悅無比。所以離開這兒的時候,我們完全發自內心地對她說“回頭一定還來”。
流雲小貼士:
1、交通:七眼橋鎮位於安順市以東15公里,坐車只需二十分鐘左右,票價3元。
2、建議:如果到七眼橋鎮時正值中午,那麼元霞的飯店正好可以解決午飯問題,下車的十字路口第二家店,很好找。
三.心靈的撞擊——本寨之旅
在為前行做準備時,本寨的大名早已如雷貫耳。
對於這個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屯堡建築村寨,也是整個屯堡之行對我的最大吸引。
十多分鐘後,被群山環抱其中的一個村落便印入眼簾。
這就是本寨。村前涓涓流淌而過的三汊河水,隔著河遠遠望去的是藍天,白雲,青山,民居,碉樓,腳下乾淨層疊的石板路面,還有寨門口柳樹蔭下乘涼聊天的老人們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在表達著本寨遠離城市喧囂的寧靜致遠。
時間仿佛在這裏止住腳步,惟恐干擾了這裏的古舊幽遠。這裏還沒有形成濃郁的商業化氣息,沒有蜂擁的人流,有的就是如古鍾滴答一般緩慢的生活。從看到本寨的第一眼開始,我對它就產生了好感。
走在本寨,發現村裏的人很少,村民家的院門幾乎都是向外大敞,卻又看不到人。隨便就可以走進村民家的院內參觀,走進一戶村民家拍照,當家的婆婆還熱情的給我們端上茶水,讓我們兩個陌生人隨意的在她家各屋來回穿行,真是民風淳樸,想起城市裏各家防盜窗門緊避,同一樓層的鄰居相住多年甚至都不知道對方是誰的情景,形成截然的反差。
他們是最值得尊敬的善良人民,他們沒有任何心計,他們對待完全未知的陌生人如同親人一般,他們做的家常飯菜可口怡人,他們讓我忘記環境現實利益壓抑冷漠自私,他們讓我深深感動著,幸福著。
流雲小貼士:
1、交通:從七眼橋鎮到本寨可乘坐當地中巴車,終點站便是本寨,20分鐘左右,票價1元。不需要門票。
2、建議:村口一家顯眼的小賣部就是王婆婆家,可以留宿。還可以嘗到王婆婆做的可口飯菜。費用大概10元一晚,具體要和主人家協商。不過王婆婆人很好,當時我問她價錢的時候,她還很不好意思收錢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