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恭王府是清代規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曆史上曾顯赫一時,曆經了大清王朝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凡七代皇帝的統治,如一面鏡子,見證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曆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老北京人常說:來北京,一定要到故宮沾沾王氣,到長城沾沾霸氣,到恭王府沾沾福氣!到曆史上有名的和大人府上去轉一轉,順便也沾沾王府的福氣!“月牙河繞宅如龍蟠,西山遠望如虎踞”,這是史書上對恭王府的描述。就其選址而言,它占據京城絕佳的位置。
古人修宅建園很注重風水,北京據說有兩條龍脈,一是土龍,即故宮的龍脈;二是水龍,指後海和北海一線,而恭王府正好在後海和北海之間的連接線上,即龍脈上,因此風水非常的好。
王府占地約3.1萬平方米,分為中、東、西、三路建築,由嚴格的軸線貫穿著的、多進四合院落組成。府邸不僅寬大,而且建築也是最高規制。明顯的標志是門臉和房屋數量。親王府有門臉五間,正殿七間,後殿五間,後寢七間,左右有配殿。
古人以水為財,在恭王府內“處處見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從玉泉湖引進來的,而且只內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風水學斂財的說法。據說,北京長壽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恭王府附近,由此可見這個地方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後花園假山前面的水池,形似一蝙蝠,又似一元寶,故取名蝠池,而且池水只能從東往西流,不能反向,不然的話就意味著錢財的流失。
水池上方種著榆錢樹,每到榆錢成熟的季節,葉子就會落滿整個池子,黃黃的葉子正像那銅錢,而水池則是聚寶盆。暗暗驚歎如此極具象征性設計的同時,可見和珅當初的良苦用心。
恭王府之所以被稱“半部清朝史”,是和居住在這裏的三代主人密切相關的。盡人皆知,第一代府主和珅,是乾隆晚期的宰輔、大學士,又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貪官,在清史中十分惹人注目,有關他的傳說也因此多不勝數。特別是他的兒子豐紳殷德,後來娶了乾隆皇帝的小女兒固倫和孝公主為妻,使這座豪宅一時成為了實際上的公主府……嘉慶四年,和珅因罪賜死,嘉慶皇帝遂將這座宅第轉賜給他的小弟弟慶郡王永璘。
永璘大概算得上曆代主人裏最為鐘愛這座豪宅的人。早在和珅當道時,乾隆的諸位皇子便湊在一起商訂,將來不管誰當了皇帝,都要“辦”掉和珅,惟十七皇子永璘說:“將來不論哪位哥哥當上皇帝,只要把和珅的這座豪宅賞給我,我就知足!”
至於說恭親王奕訢,那更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參與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其後(1853-1898年之間)的幾乎全部重大政治活動,“辛酉政變”時,就是他把慈禧扶上了“垂簾聽政”的寶座……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奕訢,整部中國近代史,乃至後來的中國曆史就會改寫。
一個“福”字,竟承載著諸多傳奇,且聽細數:一、禦“福”加璽後,成為得以傳世的惟一一幅不可倒掛的“福”字。自古以來,字畫加印都位於左下方或右上方,而這“福”字上玉璽加蓋在正頂,是取意“鴻運當頭、福星高照,鎮天下所有妖邪”。二、此“福”異於以往飽滿方正的寫法,而是瘦而狹長的字形——“瘦”音諧“壽”,人們稱之為“長瘦福”,即“長壽之福”。三、“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蘭亭序中“壽”字的寫法。故而,這福字也成為了現存曆代墨寶中惟一的將“福”“壽”寫在同一個字裏的福字,民間稱之為“福中有壽,福壽雙全”之福。四、若將該“福”字拆開來看,右上部分是一個“多”字,左邊去掉點看個“子”字,左上是個“才”字,右半部分是蘭亭序中“壽”字的寫法,右下個“田”字。一個字包括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數個漢字數層意思,是古往今來,獨一無二的“五福”合一之“福”字。而其中的“田”尚未封口,因此有“鴻福無邊”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