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迪慶境內的納西族,居住在中甸縣三壩等金沙江沿線和維西、德欽縣瀾滄江沿線。

歷史上,境內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該教經師被稱作東巴,故名該教名東巴教。

東巴教是在納西族古老原始宗教基礎上吸納借鑒藏族苯教一些儀軌而形成的納西族的宗教。東巴教經典以象形文字記錄,是迄今還“活著”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


東巴經典《聖祖丁巴什羅傳》載:丁巴什羅的故鄉是有白天白地,白山白海的地方。這個傳說無疑指今中甸三壩鄉白地村白水台的風景特徵。


據考證,納西族是氐羌人南遷而形成的。東巴文是南遷到中甸白地一帶後才產生並在“白地發揚而光大”,因此各地學者一致認為白地是東巴教發祥地。

白地還是東巴教聖地 ,東巴經師遵守這樣一個規則 :“沒有到過白地的東巴,不算真東巴”。因此,在迄今為止二百五十年內不斷有周邊各地的東巴教徒前來朝聖、學經、練藝。各地教徒到白地更主要是為朝聖。

東巴經所載東巴教第一聖祖下巴什羅到白地後創造東巴經文(即東巴象形文字)及東巴教。另外被譽為另一個東巴教聖祖的阿明什羅是土生土長的白地人,至今其後人尚居住白地。在白地,有關東巴教發源地的名勝古跡有三處:

白水台:座落於白地峽谷西端的華泉臺地。是一個由地下水和碳酸鈣發生光合作用形成的露天喀斯特地貌。該臺地在青山之中顯得十分潔白。臺地周圍林木蔥翠,玉根銀丘層層疊疊,天造地設的梯田中碧水漣漣泛微波,納西族先民將此臺地和此景致視為神示,於每年陰曆二月初八江到此地燒香求福。傳說中的東巴教第一聖祖西巴什羅從西藏學經回來,途經白水台,被其景色迷住,便留下來設壇傳教。

摩岩:位於白水台西北角半坡上的灌木叢中。相傳這裏就是當年聖祖丁巴什羅的修行處。


阿明靈洞:位於白地峽谷北側“許韋”(柏峰)山腰,為一喀斯特溶洞。傳說聖祖阿明什羅曾在此修行著書,因此成為聖祖遺跡,被後人所敬仰。


納西族人民歷來全族信奉東巴教, 至今仍有絕大多數人信仰它。 東巴教源于原始巫教,屬於原始多神教。東巴教的基本特徵是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為基本內容;以祭天、喪葬儀式、驅鬼、禳災和卜封等活動作為其主要表現形式。白地地區的東巴教認為上天有十分層,住著普、閃、嘎、吾、俄、恒等十三位天神,主宰著人類的壽夭、禍福、興衰;人間由丁巴什羅支配一切,他有三百六十位門徒,分管東、西、南、北、中五方,為人類安魂、求福、求壽、鎮妖和禳解災難;地下有十九層,由陰府楚史那布鬼王佔據,人死後或升天或下地獄,要看生時善惡來定。東巴教還認為世上的萬物都有靈性,好的會助人,壞的會害人。凡山川、河流、泉溪、樹木、 畜獸等無不有著靈魂, 因此凡節、凡事、凡病、凡災都要分別祭攘,使人類繁衍生息,富足安康。東巴教十分重視人死後能靈魂歸鄉,即回到遷徙前的故鄉北方,因此有專門的“魂路圖”,指引死魂之路。

東巴教最重要的儀式是祭天,時至當代,納西族祭天大法事只有白地、東壩一帶還舉行。納西族東巴教法事十分繁雜,全年幾乎每月都有法事需東巴主持,法事可分為祭祖、喪葬、禳災、卜封、賜名五大類。

如果說東巴經是活著的象形文字,那麼白地是真正的東巴教大法場。因此要對東巴教有認識,你就應該到三壩來,只有這裏才是古東巴王國。

在藏族聚居區的附近,發展起一個新的教派並且紅紅火火,香格里拉文化的共存共榮現象及特徵不是十分明晰了嗎!

從藏文化的興旺,從東西方宗教的對撞,再從東巴教的興盛,我們就可以真正理解和體味香格里拉社會中人與社會的和諧的弦律,文化與文化之間協調發展的規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